|
|
|
|
|
|
|
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的光照期。20世纪20年代植物生理学家首先对光周期现象进行了科学研究,当时认为主要是光照期的长度决定植物是否进入开花期。但后来的研究表明,暗期的长度对开花极为重要。事实上光照期和暗期的相对重要性因物种而异,有时两者都不可缺。 每日光照期的长短因季节和纬度而异:如在北半球冬季日照短而夏季日照长,在南半球则适相反。季节间日照长度的差异在赤道附近不明显,但从赤道越往高纬度越显著。对一定的纬度来说,日照期的长度可以准确地指示季节,比日照强度和气温都更可靠。在北半球的秋季,随着日照时间的缩短,植物开始落叶,某些昆虫进入滞育,候鸟准备南飞;至春季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候鸟北返,昆虫复苏,植物也纷纷进入着叶开花期。在这些现象中都是日照长度的变化给生物提供了信息。光周期现象是物种长期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生物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繁育。生物光周期现象因生物本身的发育阶段而异,同时也受气温、食物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已知,光周期现象是和生物内在的生物钟机制耦合在一起而发挥作用的。 人类早已将有关光周期现象的知识用于生产,应用较广的实例如调节光照时间以控制花卉的开花时间和家鸡的产卵量。在自然条件下,昼夜周期的总长度是个定值(24小时),一定的光照期必然对应一定的暗期。在人工条件下,虽可以产生任意长度的光暗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