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和国概况
国名: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国名释义: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为“河”。
别称:婆罗多
独立日:8月15日(1947年)
国庆日(共和国日):1月26日(1950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心绘有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橙色象征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是教士法衣的颜色,舍身为国的英雄们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的真理;绿色表示信心,代表人类生命所依存的生产力。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对于印度人而言,它是神圣之轮、真理之轮、向着进步转动之轮,永远轮回苍穹之轮。
国徽: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圆形台基上站立着四只金色的狮子,象征信心、勇气和力量。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守兽之间雕有法轮。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出自古代印度圣书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国歌:《人民的意志》
国花:荷花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
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位于德里西南,是德里的新城。
自然地理:印度位于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邻中国、尼泊尔和不丹,西北部是巴基斯坦,东北部和东部同缅甸和孟加拉国接壤,南濒印度洋,西部和东部分别濒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印度全境分为德干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马拉雅山区等三个自然地理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
人口:10亿(2000年5月)。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鲁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尔族占7.4%,还有其它民族。印地语,英语同为官方语言,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
简史: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公元前325年建立了孔雀王朝,形成了统一的国家。8世纪起,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6世纪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757年爆发了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占印全境。1857年爆发历时近两年的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1947年6月,英公布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实现独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风俗: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以黄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
*: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联邦院议长。
外交:印度是不结盟运动发起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交政策的基础,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中国关系: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建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