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姚峰 俞凌琳 临近岁末,两家光伏企业——常州天合光能、江苏林洋新能源在19日、20日相继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至此,继无锡尚德、苏州CSI阿特斯之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已经达到4家。
从股价涨跌来看,光伏企业已经很难再享受到华尔街当年对尚德的大力热捧,一些光伏行业的投资者已经逐渐开始调整了进入策略。
12月21日,就是在南通林洋登陆纳市的第二天,无锡源畅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美国CMI公司、华基光电能源有限公司(香港)签订了合作协议,一个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年产100兆瓦的非晶硅光电项目将落户无锡。
同为光伏,但却不同于之前的光伏。之前包括尚德在内的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单晶硅、多晶硅光电技术,原料是高纯度的晶硅,而非晶硅光电技术的主要原料却是玻璃。
尽管存在转换率不高的问题,非晶硅光伏的前景难料,但在原料瓶颈短期难以克服的情况下,新的进入者另辟蹊径却预示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光伏产业开始了新的变化。
"光伏军团"初具规模
12月20日,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简称"常州天合")董事长高纪凡在纽交所敲响开市钟。
第二天,光伏设备制造商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林洋")也在纳斯达克正式发行120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高盛亚洲和CIBC World Markets担任此次IPO的承销商。
在尚德神话的刺激下,光伏产业受到了风险投资商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青睐。在此之前,天合光能曾私募4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麦顿、美林证券以及Good Energies Investments。
而在2006年6月和8月,林洋新能源先后两次私募共获得来自花旗银行、联想弘毅、联想投资等机构的5300万美元投资。而这也是联想控股旗下两家投资公司——弘毅投资和联想投资首例推向纳斯达克的上市项目。
在尚德之后,在海外进行融资的中国光伏企业已达5家,此前,浙江昱辉阳光能源公司、江苏苏州CSI阿特斯太阳能,分别在伦敦证券交易所AIM市场融资5000万美元和纳斯达克交易所IPO融资1.15亿美元。
据记者了解,目前正在筹备海外上市的企业还有多家。同在江苏的南京中电光伏已经完成了多轮私募,目前已经确定雷曼兄弟为上市保荐人,顺利的话将在明年完成海外上市。此外,河北的天威英利此前已经完成了工商变更,海外上市箭在弦上。而江西赛维LDK也已经完成了两轮私募,海外上市计划同样也在实施中。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海外上市的光伏概念企业将接近10家,中国的"光伏军团"已然形成。
光伏潮背后:快鱼吃慢鱼
无锡尚德巨大财富效应成为所有光伏企业的前进动力,每一个光伏企业都想复制尚德的财富神话,但他们能否成功?
从股价涨幅来看,答案也许现在看并不乐观,上市至今,除在首日有一定涨幅之后,常州天合的股价一直在发行价左右徘徊,而江苏林洋的股价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
股价短时间的涨跌也许并不能说明世道的变迁,但困扰光伏企业的"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着,甚至由于未来竞争的加剧,对原料和市场的争夺将使得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化。
一家注资光伏企业的VC人士表示,光伏企业的"扎推"上市也许很好理解,因为只有"快",才是目前光伏企业生存的唯一选择。
"对光伏企业来说,尽多、尽快融资是第一步,紧接着是扩大产能、购买硅原料。"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比如无锡尚德,在上市之后,就进行对日本MSK的收购以及签订了与MEMC多晶硅的供应合同,从而开辟了日本市场和稳住了原材料供应。"
此次上市的两家光伏企业的募集资金用途如出一辙,这也证明了上述判断的准确性。
据悉,天合光能募集资金将用于收购原材料、完成工厂建设和一般管理用途,而林洋新能源此次IPO共将筹得1.5亿美元,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购买和预付原材料,提高产能、研发投入及战略收购。
显而易见,购买原材料与扩大产能成为光伏企业最迫切的需求。
在目前光伏产业的成本构成上而言,70%的成本是硅料,而在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那一家企业能得到更多、更便宜、更稳定的硅料,就成为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然而当这些企业完成IPO,一窝蜂将募集到资金投入到产能扩张和原料采购中后,却会导致上游硅原料的进一步的紧张。2002年,一公斤多晶硅的价格是23美元左右,2005年这一价格是66美元,而到现在,多晶硅的价格超过了200美元,而且常常还是有价无市。
新进入者的战略
目前来看,虽然硅料价格上涨严重,但还并非难以承受,毕竟光伏行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不菲的利润空间来稀释原料上涨的冲击。
然而对于光伏产业的新进入者而言,在没有充足的资金和稳定的供应渠道的背景下,即使只是生存下去也并非易事。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进入者只能另辟蹊径,无锡源畅的非晶硅光伏项目即是其中一例。
无锡源畅的技术提供方是香港上市企业华基光电能源。华基光电能源原称御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06年1月,完成收购美国光电能源公司Terra Solar 51%权益,并于4月完成改名"华基光电"。
Terra Solar团队是全球光电薄膜产业的先驱,其创办人曾在1982年承建全球第一间量产化的光电薄膜厂。
目前华基光电已经制造出新一代非晶硅薄膜"华基玻璃电砖"生产设备。此次无锡源畅和美国CMI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各持有股份65%和35%,共同从华基光电手中购买一条全自动化的非晶硅生产线,这也是国内第一条非晶硅生产线。
项目将计划安装31条生产线,可生产光电155兆瓦,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据了解,华基光电的第一条生产线将于明年2月份交付使用,3月份全面投产,其他的将在一年内陆续完成建设。其产品全部外销,订单全部由华基光电消化,年产值可达4.5亿美元。
华基光电的人士介绍,非晶硅对光的吸收性,比晶硅强约500倍,只要在玻璃等基板上形成厚度约1微米左右的非晶硅薄膜,就可以把光的能量有效吸收。单以建材功能而言,不仅可节省大量材料成本,也可制作大面积、专供建筑使用的透明玻璃光电砖。
最重要的是,"非晶硅的原料不是硅,而是玻璃,这将有效避免光伏行业原料价格高涨的困扰。"无锡源畅的董事长仰翱说。
然而,不少光伏行业的人士对非晶硅光伏的前景持谨慎态度。
一位光伏企业负责技术的副总裁对记者表示:"非晶硅的问题主要是转换率,它的转换率要比多晶硅低很多,批量生产的转换率一般在5%左右,而成熟的多晶硅生产一般可以保持在15%之上的转换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