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15年后风电可望成为国内第三大发电电源(图)
  • 生物质林木将逐步走向公众
  • 首台秸秆混燃发电机组投产
  • 湖南研制成功大功率镍氢动力电池
  • 国际锌空燃料电池专题研讨会在沪举行
  • 全国水力资源复查完成任务
  • 同济设计节能汽车 1升汽油能跑253公里(图)
  • 利用气象条件节约能源
  • 发展电动车取代进口油
  • 热溶催化法煤制油解决成本原料两难题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可控核聚变:能源问题终结者

    置内1000多万摄氏度的高温并能持续放电4分钟,这是我国目前达到的最好成绩。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商业发电还有许多根本性的难题没有解决,其他发达国家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而且研究花费巨大,以致一个国家难以单独承受。因此,迫切需要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我国有能力完成ITER计划10%以上的工作 

      今年6月2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多年的构思和谈判,这一天在莫斯科召开的有中国、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参加的六方会议上,最终决定由六方共同出资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建造一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简称“ITER”,为当前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和今后商业聚变电厂的建设建立起一座桥梁。 

      这项“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间合作项目,总投资100亿欧元(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其中欧盟预算30亿欧元,法国承担20亿欧元,中国等其他5个成员国各承担10亿欧元。项目从2006年开始建造,2016年建成投入运行,预计运行20年,输出功率为50万千瓦。中国作为一个完全成员投资10亿欧元可以享受整个项目的全部知识产权,而且全部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中的十分之一由中国派遣,全部设备、材料的十分之一在中国采购。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参加的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教授一直参与ITER计划,现在是中国ITER专家委员会成员。他说,中国能加入到这一计划除了中国的财力外,主要原因是中国近年来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中国有能力完成ITER计划10%以上的工作,尤其是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盛正卯说,解决“可控的核聚变难题”,从理论上讲至少30年后可将海水聚变成能源。人类可以用上新的海水核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要解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激光核聚变首席科学家贺贤土认为,我国目前实验基础和所达到的技术水平都不错,但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年轻一代核聚变研究人员。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我国年轻一代的核聚变研究人员。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