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经典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碳酸盐岩是最可能生成石油的地方,而中国陆地有近1/3的面积被碳酸盐岩覆盖———宏观上,我们是“富油国”。走进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钟宁宁教授告诉我们:通过判断碳酸盐岩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就可以推断某一地区是否可能成为油气产地。他所在的实验室,就是研究探讨油气运聚成藏的规律,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钟教授肯定地说:我们找到的这个数据标准,肯定会推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
数据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几十年来,我国石油部门一直采用有机质含量0.1%至0.2%的数据标准,来判断碳酸盐岩的油气生成,这个“低标准”使油气勘探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目标。钟宁宁教授在电脑上演算示范:“我们确定的有机质含量是0.5%,如果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这个数,它所生成的石油就可能满足各种自然损耗而聚集成藏,这是找到有工业价值油气田的最低界线。”
0.5%,一个简单的数据,界定了石油天然气源与非石油天然气源的界限。这个标准正被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国企应用到油气资源评价、勘采中。0.5%,这个简单的数字,钟宁宁教授所在的重点实验室整整追寻了5年。
追寻的第一步是在实验室外的荒郊野外———需要采集不同的岩石,往往是在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