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举步迈向规范化
  • 德国将颁布住宅能耗证书
  • 国家特高压电网建设开始实施
  • 访法国布尔高放废物地下科学实验室和奥布中低放处置场
  • 法国核安全文化的三字经
  • 探访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场址:这里树绿草正青
  • 石油替代品油菜生物柴油应用前景广阔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法国核能:从A到B的螺旋式上升

    >  他说,能源发展的关键在于对技术的选择。由于建一座核电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从设计到建成约需5年时间,其运营可达40年-60年,若技术选择不好,将会在时间和财力上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当时法国在技术选择上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即寻找经得起验证、安全可靠和风险最小的技术。通过竞争,法国最终选择了压水堆技术。 

      但是,法国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力更生。1958年,法国创立法马通公司,开始从美国西屋公司购买压水堆技术专利,利用许可证在法国本土生产压水堆设备。从1970年开始,法国开始批量建造压水堆核电厂。 

      在获得美国技术许可证的前提下,法国对原技术进行创新改造,逐步获得了自主的知识产权。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在核能方面已不再是从属地位。有意思的是,舒兹A曾是一个过去叫做阿登的核电站厂址,是1960年在美国许可证条件下建造的法国第一座压水堆。30年后,法国人在此地又建造起第一座完全使用法国技术的反应堆,并将其称为舒兹B。 

      “标准化、批量化”是法国核电的特色。由于有批量订单,设备建造就有了长期发展目标,因而也就有了预定的研发投入。机组实现标准化,就有可能实现有效的工程经验反馈,不断提升机组的功率水平和安全余量,使设计不断优化,避免了制式不同造成的浪费,大大提高了工业效率。 

      然而,标准化并不是停滞不前。通过工业运营经验的不断反馈,多年来,法国民用核能工业一直不断革新,不断完善,一直到生产出目前世界上最大容量的机组N4。这是一个从“引进、学习、消化”到“改造、创新”的过程。 

      1977年,由于民间反对,美国完全停止了核能技术开发。毕果先生认为,和美国不同,由于自然资源匮乏,法国只能选择核能,它关系到国计民生。 

      他说,30多年前,法国与现在的中国在能源方面很相似,而现在,核电由占法国全国电力供应的2%一跃成为80%。这样的成功取决于选择可靠的伙伴、成熟的技术和合作方式,待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之后,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 

      进入21世纪,人类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能源,具体表现为需求不断增加。世界能源的85%来自于储量有限的化石能源,虽然目前煤储量很大,但火力发电对环境造成巨大危害,而核能已经成为一种可靠而安全的环保能源。 

      目前,核能最新的发展趋势是,在传统的核裂变发展方面,新型中子反应堆已在法国和芬兰研发,并已接到订单,估计25年-40年内可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正在研发的快速反应堆,可大大降低核废料的产生,会使核燃料充分发电。目前正在不断突破的核聚变,又称“太阳核能”,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果未来此项技术能够成熟并得到普及,可大量减少核废料。 

      当然,发展核能也存在两种风险:一是可能会产生核事故,例如切尔诺贝利事故,但随着技术发展,新式核电站完全可以避免这一后果。二是核废料的处理。核废料在浓缩时会产生放射性物质,在法国人均产生10克,采取的措施只能是对其有效密封。但相比之下,煤电站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硫、汞等,人均产生量为5吨,大大超过核电站。在法国,现有的58座核反应堆全部加起来的放射微量,远远小于一个普通热电站的辐射。 

      毕果先生说,尽管采取节能政策,法国能源现仍以每年2%的需求增长,所以要进一步发掘现有58座核电机组的发电能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2007年准备建造一座EPR核电站,预计5年后投产;对1977年以来所建立的核电站进行维修;2025年-2035年间,对50%的核电站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改建成EPR;2035年-2045年建造新型的快中子反应堆,把现有的核燃料利用潜能提高到几千年。 

      毕果先生最后说,法国在核能领域的技术已经日臻成熟,愿意提供给所有感兴趣的国家,例如与中国合作。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