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个回应。
“冷核聚变”又称“低能核反应”,或“化学辅助核反应”。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在盐湖城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宣称,两位化学家———犹他大学的斯坦利·庞斯博士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马丁·弗莱希曼博士实现了常温核聚变:他们在电化学实验中观察到室温条件下两次氘原子的核聚变。按照核聚变原理,核聚变将会释放出中子、氚和伽马射线,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后因担心发生-,他们及时终止了实验。
消息传出,在学术界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次真正的核-,因为许多科学家都在梦寐以求地寻找新的核聚变途径。
按照目前的核聚变原理,核聚变只能在极端的高压和高温条件下才能产生,这对反应堆的设计和结构材料的选择都是巨大的挑战。如果能实现室温条件下的核聚变,便意味着将来在实验室里就能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这无疑将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这两位化学家的发现激起了全世界无数科学家的兴趣,纷纷开始在实验室里重复这项实验。然而,实验的结果非常令人沮丧,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再次观察到室温条件下核聚变的发生。人们开始失望,并逐渐转化为对这两位化学家诚信的怀疑。在弗莱希曼博士和庞斯博士的实验完成半年之后,美国能源部根据许多失败的实验写了一份报告,正式否定了这项轰动一时的科学发现,结论为两位科学家测量错误和为获取研究资金的不恰当动机。
一项似乎能获得诺贝尔奖,并有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发现就这样被打入冷宫。但是也有许多科学家并未就此罢休,15年来,不断有人继续探索“冷核聚变”的可能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哈格斯坦教授一直在进行“冷核聚变”研究;波特兰州立大学的约翰·达西教授不仅自己相信“冷核聚变”存在,还培养了一群弟子,继续这项研究;意大利的奥古斯都-蒙梯大学在重复“冷核聚变”实验中还取得了不小进展;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科学家也在继续这项实验,他们甚至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国际冷聚变科学协会(ICCF)”,每隔一年半组织一次学术研讨会。
在互联网上,冷核聚变的专门网站———LENR-CANR.org的数据这些年成倍增长,122位全球“冷核聚变”著名专家在此发表学术研究成果。LENR是LowEnergyNu鄄clearReactions的英文缩写,意即冷核聚变;CANR是ChemicallyAssistedNuclearRe鄄actions的英文缩写,意指与核聚变有关的化学反应。曾担任麻省理工大学信息办公室总编的奥根纳·马洛夫博士对15年来科学家发表的有关“冷核聚变”研究报告非常清楚,他说自己从来没怀疑“冷核聚变”的可行性。经过科学家这些年不懈的努力,低能核反应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和完善,一系列的实验将开创物理学研究新的领域。低能核反应不仅可能用来解决未来能源问题,还可能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科学家虽然也批评弗莱希曼博士和庞斯博士数据记录不完备,没有事先向同事征求足够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实验的缺憾不应抹杀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冷核聚变”的问题既有系统性的,也有技术性的,其中系统层面包括研究机构和媒体的认识不足,研究资金支撑不够等。技术层面包括没有合适的测量仪器,缺乏对材料的系统分析和完整的实验记录,以及苛刻的重复实验条件等。时隔15年,一些以前不具备的条件现在已经逐渐得以完善,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到了对“冷核聚变”进行重新评估的时候了。
美国著名科技评论家罗伯特·派克一直批评能源部草率否定“冷核聚变”,称“冷核聚变”虽然有不少“信徒”,但事实一直没有弄清。这些年科学家不断撰文,呼吁政府重新进行评估,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主任米德兰德·苔丝豪斯也支持对“冷核聚变”开展重新评估,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开放的”。能源部现已同意最迟在2005年初完成这项全面的评估,给“冷核聚变”一个比较客观的定性。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