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纳米技术的未来(图)
  • 新材料使太阳能模块寿命更长
  • 中国研制出热塑型聚酰亚胺
  • 中国塑料工业迎来精密成型时代
  • 管道热喷玻璃(釉)防腐技术开发成功
  • 纳米研究成果不断
  • 山东泰光集团研制出百万伏复合绝缘子
  • 纳米颗粒可对动植物造成危害
  • 可喷射电脑能涂上墙 谷粒大半导体来帮忙(图)
  • 德拍摄出纳米材料立体结构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时代骄子——镁合金(五)

    车窗框等。制做薄壁镁合金管件,由于其截面面积可以缩小,因此可显著减重。

      3)冲压:

      镁合金在常温下不宜冲压,一般;中压温度都必须在150℃以上,在175℃时,镁合金板杯形件拉伸时的拉伸比可达2.0,在225℃时可达3.0,超过了铝合金和低碳钢的的常温拉伸成形极限(它们分别为2.6和2.2)。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开发出镁合金汽车覆盖件的热冲压成形技术,加工出汽车的门板。

      4)等温锻造:

      镁合金在常温下容易脆裂,锻造温度须在200℃以上至400℃之间。但镁合金在高温下,尤其在超过400℃时产生腐蚀氧化以及晶粒粗大,锻造温度范围较窄。而镁合金导热系数较大(~80w/m.c)几乎为钢的2倍,接触模具后降温很快,塑性降低,变形抗力增加,充填性能下降,因此镁合金锻造

      较难,而适合于采用等温锻造。我国已用等温锻造工艺成功的成形了复杂的镁合金飞机上机匣。

      5)超塑成形:

      镁合金塑性较低,用常规变形方法加工较难,近年来美、日等国科学家对镁合金的超塑成形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很多变形镁合金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超塑性,可以一次成形复杂的零件。表1O为AZ31,AZ612、与ZK60在适宜的条件下呈现的超塑性能

    AZ31,AZ61与ZK60在适宜的条件下呈现的超塑性能表10
     

    合金牌号

    产品状态

    变形温度T(°K)

      应变速度(S-1)

    最大延伸率δ(%)

    流变应力Б(mPa)

      AZ31

    挤压棒材D25

     723

     1x10-5

      596

     2.10

      AZ31

    轧制板材t1.5

     648

     6x10-5

      200

     15.50

      AZ61

    轧制板材t0.6

     723

     1x10-5

      401

      1.18

      AZ61

    挤压板材t2

     648

     3x10-5

      461

      3.50

      ZK60

    挤压棒材D31

     648

     1x10-3

      658

     4.2

      由上表数据可见,不论板材和棒材,其最大延伸率均可达200%以上,而变形抗力却非常之低,这就为成形加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一次成形复杂的零件。但有两点要注意:(1)材料的晶粒度要小于10μ,这就要求对材料进行一定变形量的预加工,如挤压、轧制等以破碎其原始晶粒度。(2)应变速率均较低,尤其是AZ系合金AZ31,AZ61等应变速率更低,这对大批量生产是很不利的。近年来很多科学家致力于高应变速率超塑合金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陈拂曦等人对变形合金MB26进行了研究,MB26是由MBl5(相当于ZK60A)加入稀土元素钇形成的。其特点是强度高,耐热性强、耐腐蚀性好,研究结果发现,MB26在250-480℃温度范围内,应变速率为1.67 x 1O-3一4.1 x 10-2S-1时有超塑性,在350-450℃温度范围内有良好的超塑性,最大延伸率大于520%,在400℃,应变速率为1.17 x 10-2S-1,最大延伸率达1450%,而流变应力仅为8.7mPa,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0.6,其应变速率比ZK60A还要高10倍,最大延伸大了一倍多。

      镁合金的超塑成形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成形方法,既简化了成型工艺,又能生产出力学性能好、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的产品,这对汽车工业是尤其合适的成形方法。

      镁合金在工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它既体现出众多优越性符合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不断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前途无量,工作很多。(完)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