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8日电(记者游雪晴中国文物报记者郭桂香)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出土竹木漆器规模化脱水保护研究》课题结题评审会上获悉,南京博物院对泗阳汉墓出土木质文物采用糖醇法脱水保护取得成功,由于所用主体材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性能稳定,是一种环保型材料,在处理和保管过程中不会对工作人员带来伤害,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去年元月,南京博物院对江苏省泗阳县大青墩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种类丰富、工艺精湛的木质文物,为研究汉代泗水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然而,由于这批木质文物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其组织结构受到了极大的损坏,纤维降解严重,木材强度低,含水率平均达到1400%,用手轻轻按下就有明显的糟朽感觉,有些*、木俑虽然外形完整,但已不堪搬动,轻微的接触就会掉下许多木屑。
为了科学地保护好这批人类文化遗产,从考古现场到实验室,南京博物院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它们进行了前期保护,同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如文物在埋藏条件下土壤中的微量金属离子、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对木材变色的影响,文物出土后随着环境的改变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破坏机理及木材材质、糟朽程度、保存现状和保护性脱色防腐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采取糖醇法脱水定型、加固定型保护的材料配方及工艺,并研制了适用的设备。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