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美科学家在量子计算机领域获新突破
  • 曙光4000A无故障运行25万小时
  • 新型网络攻击威胁大量网站
  • 2010年移动电视用户将超1.2亿
  • IPv6与网络安全
  • IT终端自动互联不用线
  • 智能安全芯让电脑更安全
  • 欧盟拟2012年前全面结束模拟制式发射
  • 眼睛为你打开门
  • 撑起国家信息安全保护伞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联想恒智护航国家信息安全

    安全芯片与传统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被动地防病毒,而是在检测到系统数据被非法篡改后自动恢复,保证平台的完整性。可以说安全芯片提高了电脑自身的免疫力,弥补了电脑的先天不足,能够做到主动预防多种病毒的攻击。 

      据联想技术人员介绍,“恒智”安全芯片内置一块32位的RISC处理器,采用0.25微米嵌入Flash工艺,可安装在计算机主板上,提供单机系统安全保护。“恒智”主要有三大技术特性:首先,通过完整性度量建立自身免疫系统。预装“恒智”的PC可以自动恢复被破坏的系统。其次,提供唯一的主机平台身份识别。预装“恒智”的PC将存有唯一标识该PC终端的身份识别号。比如在网上银行,即使你的密码被别人知道了,他如果不在你的PC上操作,也根本登录不了你在网络上的账号。第三,提供硬件级的密钥保护。“恒智”将把私钥保存在芯片内部,而不是保存在硬盘或其他介质上,以提供比软件加密更高的安全性。 

      安全芯片提升联想PC竞争力 

      据了解,联想安全芯片从最早的模拟,到软件开发,到最后芯片开发完成,花了两年的时间,投入了上百名研发人员。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表示:安全芯片的诞生,对联想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联想“在可信计算领域率先掌握了芯片级核心技术”,而且意味着联想与上游厂商的整合能力大大加强。联想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家研制成功安全芯片的厂家,而且还拥有包括驱动程序、软件协议栈、配套管理工具、信任链软件等在内的全套技术和产品,这无疑使联想PC在未来的市场博弈中占据到了有利的竞争位势。 

      联想安全芯片的诞生也是国家不断完善整个芯片产业布局的必然结果,据了解,“恒智”的整个研发过程,得到了多家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正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国内的芯片设计和制造环境逐渐趋于成熟,这也是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企业未来与国外厂商在基于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相抗衡的重要因素。 

      安全PC未来的发展会非常迅猛。据IDC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到2007年,全球所有PC中将有70%都会加上安全芯片和可信软件;在中国市场,截至2009年,也将至少有500万台PC需要装上安全芯片和可信软件;从整个IT发展趋势来看,所有的连接网络的设备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都将具备可信这个基本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的计算基础架构的安全。由此可见,预装安全芯片的电脑在不久之后将大行其道。而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我国在政策上规定,所有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安全PC,必须使用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安全芯片,这意味着国外品牌PC如果也要打“安全牌”,就必须采用国内企业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安全芯片。这一政策壁垒无疑决定了像联想这样拥有安全核心技术的厂商会在未来的安全PC市场中占据强大优势。 

      “恒智”护航国家信息安全 

      专家告诉记者:“一个完整的可信计算平台,与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技术方面息息相关,而PC的核心部件,安全芯片是可信计算平台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因此,安全芯片将在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国际上能够设计安全芯片的企业屈指可数,而联想是国际上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包括芯片硬件(TPM1.1/1.2)、Firmware、驱动程序、软件协议栈、配套管理工具、信任链软件等在内的全套技术和产品的企业,也是国内率先提供芯片级安全技术的企业。中科院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可信计算机标准组组长卿斯汉表示:联想芯片级核心技术的突破意味着中国的可信计算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它将为中国IT产业在世界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可信计算平台关系国家信息安全,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密码芯片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必须依靠国内的力量自主研制,不允许使用国外相关产品。而联想即将面向国内市场推出预装“恒智”芯片的安全PC,将可以为我国政府、军队、科研技术机构等信息安全敏感部门,提供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控制,完全可信的PC计算终端。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