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计算机病毒预警:当心高波病毒翻过防火墙
  • 世界首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问世
  • 距离不再是障碍(图文)
  • 美国机器人学家为牧民建造虚拟栅栏
  • 新型通讯工具--智能子弹
  • 法国开发出关键软件测试工具
  • 全能手机能实现吗﹖
  • 体验多媒体数字生活魅力
  •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光纤技术
  • 韩国开发出新型芯片用于微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未来显示屏轻巧柔软任折叠

    者说。

      在剑桥大学,富兰特的传奇故事人人皆知。

      富兰特研究室起初是为开发高新技术留言机而创立的。很快,他们的留言机变成产品,但富兰特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尝试在留言机内配置塑膜制成的微型芯片,最终取得可喜进展。如今,富兰特发明的新一代留言机已进入千家万户。

      永不满足的富兰特利用休假机会,去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在那里,富兰特很快融入信息革命和计算机世界的变革浪潮中,一举成为开发塑膜电子器件的核心人物。他的产品和开创性工作受到同行称赞。不久前,他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科学功勋奖,并荣膺爵士头衔。

      现在的电子器件,差不多都是在硅制芯片的控制下工作的。富兰特认为,未来的计算机、手机和电视机等几乎一切电子仪器,都可以使用塑膜制芯片和显示器。早在1988年,富兰特就在英国著名杂志《自然》上撰文指出,用塑膜聚合物原料,可以制作芯片的关键构成器件晶体管。两年后,他又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已成功使用塑膜制成能使电流不断流动,并能发出彩光的发光二极管。

      富兰特关于塑膜芯片的诸多论文,已成为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资料之一。富兰特的论文详尽地描述了远比现在的液晶显示器轻巧、微薄、透明、便宜和柔软的塑膜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独特技术。成功开发塑膜晶体管的论文发表后,富兰特立刻抓住不可多得的大好商机,于2000年创立了塑膜电子逻辑器件公司。

      富兰特说,无论是墙壁还是车体,只要是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界面,都可安装塑膜芯片媒体,使其功能大为改观。这项技术还可应用到诸如电动刮脸刀、手机等家电领域,以及可与人会话的糖果盒等包装领域。

    塑膜芯片正悄悄进入人们的生活

      如今,梦幻般的奇迹正在变成现实。塑膜芯片技术已进入实用化阶段。据悉,剑桥塑膜电子显示技术公司与菲利浦公司合作,现已向市场推出“森索迪克HQ8894型”配备塑膜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电动刮胡刀。去年情人节,英国马克斯-斯宾塞公司采用塑膜显示技术制作带彩色显示问候语的情人贺卡,新颖而有趣,作为一次性塑膜电子产品,其造价十分便宜,深受消费者青睐。这种微型塑膜信息产品的面世,也为新颖广告媒体开拓出潜力巨大的市场。

      据悉,菲利浦和硒静电复印机等公司,正在全力研制开发能自由折叠弯曲的塑膜柔性显示器——电子纸。除此之外,美国陆军也在研发能装进士兵口袋的超薄柔软显示装置,以便在战场上也能灵活地相互沟通信息。为此,美国已向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提供5000万美元的开发经费。

      据预测,塑膜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市场规模,2007年将达27亿美元。某市场调查技术预测公司的董事长哈罗夫指出,塑膜芯片的最大市场可能是食品和药品包装行业。由于塑膜芯片能像纸那样随意折叠弯曲,还能随包装盒内物品色彩变化而自动变色,因此不但具有观赏价值,还能使顾客通过外包装显现内物颜色判断物品质量变化。譬如,如果患者看到塑膜制的药品包装颜色不对,就可拒服药物,并通知医生药物质量变化现象或过期情况等等,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与硅片比较,塑膜芯片除了具有可折叠的优点外,其生产工艺更为环保,成本也低得多。在制造硅片时,不仅需要相当复杂的加工处理工艺,还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有毒物质。目前,由埃普森公司开发的塑膜电子逻辑芯片,采用喷墨方式印刷,其制造成本是硅片生产工艺的一半。

      虽然塑膜芯片的前景如此美好,但推广应用仍举步维艰,主要技术障碍是塑膜芯片的处理速度和寿命问题。塑膜彩色显示屏的寿命还无法与现有的产品相媲美,例如手机的塑膜显示屏寿命还不到半年,语音传递也不理想。由于塑膜的分子结构不如硅单晶那么规则,故运算处理还存在迟钝和延滞问题。

      尽管塑膜芯片暂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专家们预测,再过两三年,以柔软度极好的塑膜为基板和显示屏的高清晰度彩色显示器将投放市场。不难预料,届时像便携式信息终端机(PDA)和电子账本等,都可以揉成一团装进口袋。假如有一天,妻子嫌你的大屏幕计算机占去房间太多空间,你可以告诉她:“亲爱的,我已经把显示屏卷起来了!”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