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轻言失败,不轻易放弃,经过十数年的辛劳和几代人的汗水,才可能造就一项实现规模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今天举行的中科院2006年高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上,副院长施尔畏的这句话,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
施尔畏是负责中科院产业化工作的。他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今年9月,中科院在大连召开了一次有部分所长参加的会议,请中科院5位所长发言,每人介绍一项其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施尔畏从上午8点半听到晚上8点半。从那时起,他就不断梳理5个案例,寻找共性、规律性的东西。今天,他将5个案例介绍给了200多位中科院的所、局级领导干部,然后把他梳理的“头绪”公之于众。
施尔畏首先介绍了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MTO)的技术研发与转移转化工作。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对于生产乙烯的原料,我国有78%%靠的是石脑油。生产1吨乙烯约需3吨石脑油,而这3吨石脑油又需约10吨石油作原料。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乙烯生产和消费大国,从1998年至2005年,乙烯产量从200万吨增至近800万吨,当量消费量也从500万吨增至1800万吨。生产乙烯需要大量的石油,而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之一。而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如果实现从煤炭→合成气→甲醇→低碳烯烃的工业规模转化,使烯烃生产原料多元化,意义重大。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