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作的重视,加大科技投入,从而参与科技创新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均有提高,使我国科技论文数迅速增长,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论文的影响也在同步扩大。
十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影响不断提高
我国的国际论文总数显著增长。作为对国家层面而非部门内部的宏观统计,长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采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和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三个检索系统,对我国的科技论文总数进行统计。SCI主要反映的是基础科学研究情况,EI主要反映的是工程技术方面的状况,而ISTP则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科技会议文献的80%—90%,因此,这三个检索系统基本上能客观地反映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产出的整体情况。
自“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的国际论文总数快速增长,1996年中国的国际论文总数仅有2.7万篇,占世界总数的2%,排名世界第11位,到2005年,我国的国际论文总数达到了15万篇,占世界总数的近7%,排名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占29.8%)、英国(占7.2%)和日本(占7.1%)。
2005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68226篇,比2004年增加10849篇,增长18.9%,占世界SCI论文总数的5.3%。按论文数排序,我国排在世界第5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而1996年我国的SCI论文数量仅有14459篇,占世界的1.6%,排名世界第14位。
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EI收录期刊论文中,2005年中国论文为54362篇,排在世界第2位,仅落后于美国,占世界的比例为12.6%。EI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一般来说EI收录论文属于应用研究和工程开发领域,在工程领域的交叉学科是最权威的数据库。所以国际科学计量学界的研究人员经常利用EI数据来进行各国高技术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据1996年统计,我国的EI论文数仅有9147篇,占世界的4.4%。
我国论文的国际影响正在扩大。科学家通过引证来表达对他们同行的相关工作的认可,这些引证的集合提供了对质量的大致衡量。论文的影响也有一个积累和滞后的过程,正是因为过去十年我们的论文数有了量的积累,才使我国的被引用数量得以上升,使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读到我国的论文,引用我国的研究成果。
据对SCI数据库1996—2005年十年间数据统计,我国论文被引用次数为1402090次,排在世界第13位,较2004年统计(1995—2004)的第14位又上升了1位。在我们2002年第一次统计(1992—2001)时,我国排在第19位。
难能可贵的是,我国论文的篇均被引用数,也从2002年统计时的2.0上升到了3.6,因为论文的篇均被引数与已发表论文的基数、发表论文的语种等因素有关,若按篇均被引用数排名,则排名世界前十名的国家,除美国(第三名)、瑞士、荷兰外,其他7个国家均为十年发表总量少于十万篇的国家(中国十年共发文38万余篇),日本排在第35位。排名第一的是科技实力乏善可陈的百慕大,由于其发表总量小,只要某一篇论文被引次数多,就提升了这个国家的篇均被引数。若按发文在十万篇以上的国家排序,中国的篇均被引用数排名世界第20位。
我国论文的部分学科优势显现。据对SCI数据库的统计,1996—2005年十年间我国已有6个主题学科论文被引用数排名跻身世界前10名行列,它们是:材料科学118685次,第5位;化学381642次,第6位;数学29315次,第6位;综合类2927次,第7位;工程技术88881次,第8位;物理学262441次,第9位。
我国有7个学科的论文数占世界的比例超过5%,它们是:材料科学118685篇,占世界该学科论文的12.18%;化学98971篇,占世界的9.62%;物理学69632篇,占世界的8.35%;数学15870篇,占世界的8.13%;工程技术40315篇,占世界的5.88%;计算机科学12573篇,占世界的5.79%;地学12443篇,占世界的5.36%。
我国作者在高影响期刊中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加。影响因子是显示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大于10,意为期刊中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定当年篇均被引用10次或10次以上。近三年来,每年影响因子大于10的国际期刊还不到100种。一般来说,能发表在此类期刊中的论文易于受到比较大的关注,易于被引,但在此类期刊中发表文献的难度也较大。我国作者2002、2003和2004年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93种国际刊物中,论文发表数逐年増加,论文覆盖的期刊数増加了17种,占世界总量的份额有所上升。2005年我国作者在世界著名期刊《CELL》上发表论文实现了突破。1980—2004年间,我国作者一直未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著名生物学刊物《CELL》上发表论文。2005年,我国已有5篇论文发表。发表单位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3篇;清华大学1篇;复旦大学1篇。而且5篇论文在当年都已得到引用,最多的一篇已被引用了22次。
我国已出现较多的高被引论文作者。1996—2005年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58.3%的论文在十年间被引用了至少一次,其中累积被引用次数超过100次的有163篇论文。有22篇论文被引用200次以上。尤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文治为第一作者,1996年发表于《SCIENCE》的论文已被引用767次。引用该论文的国家和地区有数十个,涉及约上百个机构的数百名作者。引用该论文的国际期刊有43种,国际一些著名学术机构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美国NASA、IBM公司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国际著名期刊如《Nature》和《Science》都引用了该篇论文。
对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促进了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国际交流
由于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使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认识到发表科技论文的重要性,为中国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推动了国内学术机构的成长;促进了中国科学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的交流;提高了我国科技人员的学术地位。同时,论文统计分析工作也促进了我国研究人才的培养和成才,每年的统计结果中公布的高影响作者,目前已有一些成为院士、学科带头人或走上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导岗位。
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或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研究论文,使我国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被世界学术界所认识,走进国际学术机构担当起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扩大了我国学者的视野,拓宽了国际合作的范围,赢得了更多的机会。2005年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4.8%,我国科学家的合作伙伴涉及79个国家(地区)。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6》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亚洲的区域合作模式是以日本为中心,目前中国也逐渐地成为中心地带。”以2005年我国的国际合作论文统计,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参与的国际合著论文涉及74个国家(地区),而世界上共有192个国家参与了发表国际合作论文,也就是说,我们与38.5%的国家进行了国际合作研究工作。
利用科技论文测度科研绩效是国际上的普遍作法
利用科技论文,特别是SCI论文进行科研绩效评估是国际上的普遍作法。SCI是目前世界上覆盖学科面最全、能够查找引用情况的唯一大型文献数据库。因此,许多学者和科研管理者用SCI来进行不同层次的科研绩效评价。
1.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科学院、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就是使用基于SCI数据库的数据,做出研究报告,每年出版的《美国工程与科学指标》也使用SCI数据进行国际比较。
英国政府出面,以集团购买方式为全国的153个大学和研究所订购了ISI的WEBOFSCIENCE(即SCI的网络版)的使用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英国人对SCI的重视。
2.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日本科研人员非常注重在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由于担心自己的英文水平不高,很多日本研究人员花大价钱请英语好的专家给自己修改润色甚至根据原来的内容重写。多年之前,一篇文章的润色费就可能高达500美元。
韩国在1998年制订“21世纪脑业韩国计划”(BrainKorea21Initiative)。这项计划为期7年,拟花费11.7亿美元。他们的计划是,从1998年至2005年,SCI论文数从10000篇增加到20000篇,位次从17位提升到世界第10位,目前已经接近这一目标,2005年韩国排在世界第11位。
为了提升自己在世界科学界的影响,台湾当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订实施了一些针对研究人员个人的奖励措施,SCI论文数是评奖时的重要指标。获杰出奖者,每月奖励免税的25000台币(合870美元)。自从采取这种措施以来到90年代中后期,台湾SCI论文数增长了7倍。
香港对大学教师的评估方法学的是英国的做法,即要求每位教师自己提交最能反映自己学术水准的5篇论文(其结果几乎百分之百是SCI论文),由8个委员会来评议这些论文。香港所有8所大学都购买了SCI光盘版,6所大学购买了SCI网络版。
3.国际组织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科学会议期间,中欧国家的代表举行了一个题为“面向发展的基础科学”研讨会,作为世界科学会议的一个卫星会。与会代表讨论了基础研究产出的测度问题,一致认为,基础研究产出中目前唯一可量化的就是发表物指标。经合组织(OECD)每年发布的基础科学指标中,都有一部分是关于OECD成员国的科技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的分析。
关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有利于把握首发权
从1996年开始,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平稳增长,从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中,中国科技期刊数从3754种增加到4758种,增长26.7%。在2005年的4758种科技期刊中,学术性期刊为3816种,约占80.2%。
1996年,中国有英文版科技期刊130种,2005年增加到了173种,从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中,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增加了43种,增长33.1%。可见,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数也在逐年增加,但占中国科技期刊总数的比例还很小,2005年仅占中国科技期刊总数的3.6%。
近年来科技部先后立项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工作,旨在通过对中国优秀期刊的支持,使其成为国际上本学科中的顶尖期刊。
SCI虽是一个国际性的权威检索系统,但毕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建立中国自己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系统是我们当前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能满足国家大型科技计划的评估需求的检索评估系统。根据主流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濒危学科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和存在的差异,参照SCI的选取原则和标准,提出切合实际并便于操作的指标,建立中国式SCI检索和评估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受科技部委托于1987年开始建立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已使用了近二十年,并每年发布统计数据,建此数据库的意图之一,就是使基于本国数据库的绩效评估与基于SCI的绩效评估起互补之效。
客观慎重地利用国际检索系统的评价功能克服学术浮躁
在某些基层科研部门的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简单化地使用SCI的问题,但是要认识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科技实力比较落后,而学术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单位和个人急功近利,过于浮躁,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政府,特别是科技主管部门注意引导,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如果由于存在一些问题就根本否定SCI的评价功能,则属于因噎废食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数据是客观的,方法是科学的,结论是公正的。为了使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正确解读统计结果,我们与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紧密的联系,并利用这一优势,每年对各基层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近年来,根据科技部领导的指示精神,注重引导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从重视数量转变到重视质量上来,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宣传作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哪个国家科技论文的产出,一定要先有数量的积累,才有质量的逐渐提高。我国的科技论文被引用数量确实在逐年提高,不要妄自菲薄。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国际论文上经常有国外专家提到,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其论文的被引用数量和篇均被引用数也在同步增长,而不像别的国家在论文急剧增长期,篇均被引用数反而相对下降。从中国的宏观数据来看,认为论文的发表数量多会影响论文的质量,显然是缺乏根据的。
自1987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科技部的领导下开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每年坚持对外公布我国的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以及论文的被引用数据,其中包括国际论文的引用和国内论文的引用情况。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国家科技实力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和科学合理的解读方法,使之对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提高论文的影响和质量,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保证,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此过程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愿意竭诚为大家提供信息支撑。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