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正确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关系
  • 特大城市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
  • 未来几十年高新技术大规模商业化时间表
  • 全面发展的俄罗斯生物技术(下)
  • 全面发展的俄罗斯生物技术(中)
  • 艺术博物馆应加入科普行列
  • 看中国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 全面发展的俄罗斯生物技术(上)
  • 通用电器全球研发中心总裁谈研发要诀
  •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与品牌战略的思考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创新需要一种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伪科学、科学前沿进展和基本科学知识等方面使公众对科学文化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近年来,我们都强烈地感觉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之争以及由高科技推动的新经济之争愈演愈烈。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原动力并非拥有庞大的物质资源,而是控制创意和技术的人。在美国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革命的弄潮儿,成为美国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过渡的中坚力量,被人们誉为新时代的“圣贤”。但是任何技术及其载体都是为一定的上层建筑和利益集团服务的,这些“科技弄潮儿”在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充当了美国“新扩张的骑士”,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技术、投资和商务信誉的优势,去敲开别国的大门,为美国利益争得新的空间。显然造就与那些“科学斗士们”同样作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21世纪主人的广大青少年,更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使自己尽快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能够驾驭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人才,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在科技领域曾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为什么现代科技是由欧洲而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孕育出来的?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直到今天我们也未必能完全正确地解答它。我想既然这种传统文化不能孕育出现代科技,那么就应该进行“土壤”改造,建立起新的创新文化。我曾聆听过科技部徐冠华部长作的一次关于创新的报告,他讲道,创新也是文明进步的主题,所有创新都要回归到文化创新,所以建立创新文化是母体。创新不是靠聪明,而是需要一种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我在担任山西省科委主任期间,也曾听到过不少对技术开发的非议,一些人对于“挖煤死人”的恶性事故都能理解,而对于科技开发的失败者却不能原谅,骂他们是“败家子”。然而我到一些先进国家却是另一番感受,人们对于那些在高科技前沿阵地敢冒颗粒无收风险的失败者就像崇拜成功者一样。他们懂得,一条成功之路是少数成功者和多数失败者共同开拓出来的,如果没有失败者也就不会有成功者。我们是多么需要这种理性与宽容的精神!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复兴、民族崛起的奇迹不可能从天而降,它需要一批又一批勇于献身的科学勇士。为创建有利于这些人才成长的环境,就需要创新文化的先行,创新文化必然孕育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突破。我想,建立创新文化就是破解李约瑟难题的基石。

      记得前几年有个报刊登载的文章,一方面批评一些学术权威在研究讨论克隆等前沿科技问题中,“专家为什么不出声?”任其社会上炒来炒去,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又批评一些专家在讨论会上不负责任的发言,“犯了概念不清的常识性错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我理解他们的苦衷。其实,在新知识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我们不能拿未知的东西去苛求于专家、学者,当然专家们也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今天有用的知识,明天可能过时;今天管用的经验,明天可能失效,与多变的时代同步,与不息的社会共变,是对每个人的挑战。稍不留神,便要落伍,甚至被社会所淘汰,要寻求生存便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和童心。

      神奇的大自然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今天,现代科学的触角已深入到神秘莫测的原子和亚原子世界,扩展到广漠无垠的宇宙空间,然而仍有许许多多的自然之谜横亘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渴望了解它们的人去解答。

      (作者原任山西大学校长、山西省科委主任。本文是为《创新集成———神奇科技》一书所作的《序言》,刊登时有删节。)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