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救助构成的综合保障体系,新区已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无锡高新区以占全省1%。的土地、2%。的人口,创造了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3•5%的工业产出、7%的外贸进出口总额、8%的实际到位外资,高新区平均产出强度达到30亿元/平方公里,平均就业密度达到6000人/平方公里,成为高新区土地集约化发展的范例。
“把科技园建到农民心里”
5月,是瓜熟蒂落的季节。26日下午,40多位西安郊区的阎良瓜农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敲锣打鼓地向帮助他们种瓜致富的专家教授送来了锦旗和他们亲手种出的甜瓜,质朴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1999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阎良瓜农开始试种学校自己选育的甜瓜品种。短短几年时间,阎良区甜瓜就由最初的2亩半发展到了目前的5万多亩。产品销往四川、甘肃、宁夏等20多个省。现在已经形成了以阎良为中心,辐射带动临潼等周边地区的我国北方早春厚皮甜瓜生产基地,并迅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甜瓜科技示范户最高亩产值达4100元,平均亩产值已达3800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陕西苹果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一,白水县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今年,学校与白水县签署了校县科技合作协议,联合启动了白水苹果产业化科技入户与示范工程。
在入户模式上,学校采取“7+7”示范模式和“1+4+4”的传帮带模式,即在白水县14个乡镇选7个乡镇作为示范乡,7个乡镇作为辐射乡;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
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建立高标准中心示范果园1000多亩,示范基地10000多亩,指导县乡两级农技人员150多名,培训果农14000多人次,辐射带动白水县40万亩苹果产业的发展。
苹果新技术的进村入户工程,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欢迎。白水县政府专门向学校试验示范站赠送了两辆汽车和2台电脑。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在白水考察时,对苹果试验示范站建设和苹果科技入户工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你们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机制很好!陕西苹果有三个元素,自然条件、科技和人才。我们把技术、人才的问题解决了,陕西的苹果真正就是全国第一。”
“把科技园建到农民心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华说,杨凌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设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扩大,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
为了鼓励更多的科教人员参与科技推广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定了推广人员奖励办法,实施了“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增设推广教授岗位。科技推广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由知名推广专家担任,在全校公开招聘产生。
在高新区的带动下,杨凌有效地解决了“灯下黑”问题,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5年的3517元,年均增长12.2%。
不仅如此,在陕西及西部的不同生态类型地区,杨凌农业高新区累计建设了129个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引进推广1600多个名优动植物良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多项,推广面积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每年的对外示范辐射效益超过400亿元。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引擎”
前几年,我们到各大医院看见CT机、磁共振和彩色B超都是进口的。而现在如果我们到医院去看病,就有可能用上东软自主研发生产的医疗设备。
十多年前我国CT机生产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国内医院不得不花大量的外汇从国外进口。这种局面在1997年被打破。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生产出了国产CT机、磁共振和彩色B超等医疗设备,打破了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东软生产的经济普及型CT机还进军国际市场,形成了与美国、德国公司三分天下的格局。
在东软医疗的装配车间,我们听不到机器轰鸣声,也看不到制造业一道道复杂的生产工序。东软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虚拟制造”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产品的研发、系统的设计以及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是由企业自主完成的,而大型装备的制造环节外包给国内其他企业。
CT机的核心技术是软件,东软自主开发软件并不断升级,将机械制造部分,如扫描机架、检查床和一些精密机械加工件,以及电路板等部件,选择国内的大企业来加工。东软的“虚拟制造”生产运作,拉动了国内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如何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高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沈阳高新区自1991年组建以来,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老工业基地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沈阳高新区以柔性印刷电路板、高端数字彩电、工业机器人、数字医疗、汽车发动机及其零部件、自动电梯等主导产品,形成了电子信息及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去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21.3亿元,先进制造产业实现产值96.9亿元,共占高新区产值的72%,主导产业框架基本形成。
沈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凯介绍说,高新区不断探索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创新模式和成功案例。东软的“虚拟制造”,激活辽沈及国内众多配套生产企业;东大自动化公司的集成创新,实现了一批工矿流程企业现代化;四方自控公司、光正工业公司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内制药、燃气、油田等传统企业实现了嫁接式技术改造,带动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GE等500强与市内大型企业成功合作落户高新区,实现了存量引增量的跨国合作,有效提升装备制造业档次和国际化水平。
为实现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沈阳高新区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投资2亿元启动建设沈阳IC装备制造基地,其中“沈阳IC装备制造真空零部件加工基地”和“沈阳IC装备制造业零部件清洗线”两个项目已具备承接和生产IC装备的能力。去年联合攻关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委托的大型平板显示设备零部件加工项目,是我国首次成功承接国外知名IC装备企业转包业务,今年还将有100万美元的10个大件订单。芯源半导体公司生产的匀胶显影设备技术,成功应用到世界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并首次投产应用的国产IC装备。
2001年10月,沈阳市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做出了依托高新区全面开发建设浑南新区的战略决策,组建了浑南新区。浑南新区与沈阳高新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对于沈阳高新区来说,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定位,是我们的特殊区情和发展优势。”黄凯说,发展新城区将提升高新区的层次和竞争力,依托高新区能赋予新城区内涵和生命力,只有这两个轮子开足马力一起转,才能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城市火车头的历史使命,真正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引擎”。
15年来,国家高新区积极探索内涵增长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有前景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驶入新的增长轨道。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产出了全国5%以上的GDP。从1991-2005年,国家高新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超过30%;体现内涵增长指标的人均技工贸总收入从6.3万元上升到66万元,扩大了10倍;每年上缴税费从3.9亿元增长到1615.8亿元,增长了413倍,累计为国家创造税收6653.3亿元。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