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一项诺贝尔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之路
  • 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
  • 来自国家高新区的报道(下)
  • 法国政府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
  •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
  • 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五)
  • 传媒科技传播发展趋势
  • 新型贴牌与自主创新
  •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
  • 成功创新者必备的十种思维方式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来自国家高新区的报道(中)

    ,专利授权率达到70%,区内拥有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多家。 

      鼓励冒险,必须给科研人员“松绑”。高新区专门成立了高技术职称评委会,为创新冒险的科研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被创业先锋誉为“保护神”。 

      凯迪创业之初,只有10个科技人员,在高新区的创业中心孵化长大。曾经是租用的几间闲置营房的创业中心,如今已经变成24万平方米的“光谷”创业街。7栋商务孵化楼拔地而起,配有14万平方米的国际企业孵化器及酒店式公寓,集办公、生活、休闲、教育于一体,被称为“创业人社区”。 

      截至去年底,创业中心已累计孵化企业600多家,在孵企业250家,毕业企业350家,存活率在75%。凯迪电力、楚天激光、三特索道等知名企业都是从这个创业平台上腾飞的。 

      尽管凯迪羽翼渐丰,但是高新区的“帮扶”并没有停止。一年前,因企业融资问题,高新区管委会请来市领导,两次开会解决相关事宜。这种从企业初创、成长到产业化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接力式”创新服务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 

      “高新区不是裁判员,是运动员,要和企业一起运动成长。”唐良智说,武汉东湖高新区正是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跑动下,各种要素在这里聚集和相互作用,不断催生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造就了今天的“中国光谷”。 

      无锡的“尚德效应” 

      2005年12月15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这是中国内地首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高科技再次创造财富神话。通过上市,尚德一跃成为世界专业光伏制造商中市值最高的企业,进入世界光伏业排名前五位。 

      然而4年前,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尚德创办人施正荣,拿着商业计划书到国内不少开发区推荐过自己的项目,却无人承诺投资。没想到,无锡高新区在双方洽谈后立即表态:希望科学家当老板,并先后为他筹资800万美元的投资。 

      太阳能发电是绿色能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无人敢投的情况下,高新区管委会先投入50万元,成为尚德的第一个股东。 

      “四两拨千斤。钱虽然不多,但起到了杠杆作用。”尚德副总经理张光春说,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通过市场运作先后吸引了8家企业投资。 

      “有一次为了说服一家企业投钱,高新区领导等了3个小时,才见到企业老总。”张光春对此记忆犹新。 

      尚德在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后,面对国外的强大对手,急需大量资金扩大生产。此时,无锡高新区又毅然退出风险投资的占股,积极帮助其在纽约上市。 

      站在尚德繁忙的车间里,张光春告诉记者,每天4个集装箱的产品发往欧美国家。国外订单应接不暇,明年将扩建12条生产线。尚德正在研制国际领先的第二代太阳能电池,目前正在德国作中试。 

      “如果不上市融资,哪有今天的尚德,我们可能早被对手挤掉了。”张光春高兴地说,现在尚德不仅没被吃掉,正着手收购日本一家太阳能电池板公司。 

      “尚德效应”引来了众多创业者落户无锡。为推动集群创新,针对无锡经济外向依存度高、区内缺乏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现状,无锡高新区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器为载体、官产学研商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05年,日木东京大学在申国华东地区第一家(中国第二家)代表处在无锡高新区挂牌成立。近年来,区内产学研合作项目每年新增4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50%以上,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中国设计、中国发明、中国创造”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在无锡高新区扎根开花。 

      今年初,该区出台实施了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18条”,重点扶持重大科技项目、创意软件、留学人员创业、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规定每年将按不低于可用财力的3%设立科技发展扶持基金,今年安排科技发展资金5000万元,全部科技投入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超过3亿元。高新区成立了注册资本分别为8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锡新区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争取每年新增1—2家上市民营科技企业。 

      给高科技插上金融翅膀 

      2005年中关村园区有6家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总数已达到13家,占中国大陆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以上。全球风险投资家们的目光再度聚焦中关村,新一轮投融资潮涌中关村。 

      对于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中关村近年来形成的通过公共财政实现规划指导、投资引导、政府增信的“中关村投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国内外风险投资的进入。 

      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难题。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金融投融资处处长邵顺昌认为,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我国过渡时期制度建设滞后导致的市场失灵,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 

      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瓶颈,中关村管委会在资本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大做文章”,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园区先后成立了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和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通过信用评级、融资担保、政府贴息、中介服务支持等措施,促进企业信贷融资。6年来,中关村担保公司成立利用3.83亿元资本金累计为近2500家企业提供了101亿元担保支持,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 

      中关村每年新创办企业2000多家,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如何让成长性好的企业脱颖而出?对此,中关村针对高成长企业群体制定了“瞪羚计划”。 

      瞪羚是非洲草原上一种以善于跳跃和奔跑著称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大。 

      “‘瞪羚计划’就是为瞪羚企业构建高效、低成本的担保贷款通道,帮助他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邵顺昌介绍说,“瞪羚计划”实行“五星级”信用评定制度。企业首次获得支持,即被评定为“一星企业”,贷款贴息率为20%。以后每完成一个年度的履约,增加一个星级,贴息率增加5%,最高达到“五星级企业”,贴息率最高为40%。 

      截至2005年底,“瞪羚计划”已为园区322多家瞪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企业实际获得的担保贷款21亿元,瞪羚企业每年创造的技工贸总收入接近园区总量的50%。据悉,瞪羚计划等针对不同群体的4条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累计为近530家重点企业提供了34亿元的担保贷款。这意味着中关村科技园区每1元的贴息,可以帮助园区企业获得94元的担保贷款。 

      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资金和高水平专业投资机构进入园区,中关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财政资金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资金采取配比跟进的方式运作,与30家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园区创业投资机构组群。至今,创投引导资金共跟进投资21家企业,投资额达4000万元,引导社会投资机构1.7亿元投资。 

      2005年7月,“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在中关村率先起航。该计划建立从天使投资、创业抚育、政策性贷款到企业上市的投融资协同机制,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目前,已有第一批24家园区企业入围该计划,8家企业已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开行贷款及管委会贴息。 

      今年1月,“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促进拓宽了投资退出渠道。目前,基本确定进行试点的园区企业有23家,包括已挂牌5家,共成交3150万股,成交额6670万元,市盈率均在16倍以上。 

      “创新不是单打一,而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包括产业政策、投融资环境、服务体系,因为创新必须孕育于创业中。”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认为,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高新区的独特价值在于培育了市场化的创业环境。各类主体联结成有机的自主创新生态体系,凸显了创新资源云集的“洼地效应”。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与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有着共同的规律,是孕育创新、培育企业必要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只要环境适宜,企业就如同森林中的蘑菇,会成片的自然生长起来。 

      高新区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包括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文化,形成了这种“长蘑菇”的生态环境。 

      15年来,国家高新区高举创新旗帜,围绕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创业,重点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4.1万家企业群体、520万人的从业队伍和3.4万亿的销售收入。在国家高新区,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80多家,是1991年起步期的400多倍。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形成专业化的网络创新体系,这是高新区持续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