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有可能达到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目标──完全终止衰老过程,也即长生不老。
但是,这些关于人类寿命乐观的看法也受到了反驳。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衰老和营养中心主任汤姆·柯克乌德认为,上述观点只不过是想象的实验,人类的衰老过程有内在可延长性,也就是说,人类的寿命不会像石头一样稳定,寿命的延长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他指出,研究人员只是从表面理解寿命的可延长性,难免显得有些片面。人类长寿的真正目标不是简单地长寿,而是要过更加健康的生活。举例说,生活在今天的70岁老人,就显得比上一代这个年龄段的人更加有活力。
有关长寿的科学与哲学讨论
由此看来,人类有可能达到长寿的目标,但如果长寿真的来临,人类做好准备了吗?
美国哈佛大学生育政策项目主任保罗·霍奇认为,人类越来越长的寿命对于世界各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因为它带来了大量银色劳动大军,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府对养老金和福利费用投入的不断增加。目前,各国政府对此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迅速增长的长寿现实面前显得并不乐观。如何确切预知人类平均寿命和增长速度?如何制定相应的劳工、退休、养老和福利政策?这些都是各国政府,尤其是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相对迅速的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延缓衰老本身可以减少医疗卫生经费,长寿应当是一则好消息。比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杰伊·奥尔沙斯基认为,寿命和健康连袜而行,延缓衰老会推迟一些疾病,如癌症、老年性痴呆和心脏病等的发生时间。因为包括这些病症在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在人类机体免疫力和生理功能每况愈下时,即逐渐衰老后才会出现,可以说,延缓衰老就是延缓疾病发作;而要深刻理解衰老的生物学机理,则需要投入大量科研资金。为此,奥尔沙斯基呼吁美国政府,每年应为这一研究领域注入30亿美元,他甚至认为,这项研究比征服癌症更具重要意义。
然而,延长寿命还在伦理层面受到质疑。中国最朴素的观念是,老而不死则成精,所谓“长生不死,永不衰老”,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今天也有相当多的哲学家认为,延长寿命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况且,人类寿命究竟延长多少才合适?这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正如一些人对金钱的贪婪与渴望一样,到底需要多长的寿命才算够?恐怕欲壑难填。
但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生物伦理学教授约翰·哈里斯,却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为保护生命而欢呼的社会,都有责任拥抱再生医学,维护生命应该被看作是以积极手段延迟死亡的行为。如果从伦理层面看待短期延缓死亡的是与非,那么对于较长时间的延迟死亡,就没有理由说不太对和不太好。不过,哈里斯也没有对人类长寿极限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人是否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无限期地延长生命或做到长生不死?
无论从一般的哲学还是伦理意义上看,回答都应当是否定的,因为世上没有永不消亡的事物,包括人的生命。不灭就不会有生,不生也不会有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长寿,而且,人类似乎并没有为长寿做好准备。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