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开展的调查中,都获得了大量翔实数据的印证。
一是公民科学素质的国际比较,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二是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比较,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
三是劳动适龄人口与在校学生科学素质比较,有较大差距。
四是公民对四“科”的了解把握程度比较。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
五是一些有悖于科学素质行为的流行程度。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
这样,文件中这段话的结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就绝不是空穴来风、耸人听闻,而是具有强烈现实性、针对性、紧迫性的一种警号,说明《科学素质纲要》出台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4、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就在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又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
(1)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社会行动。它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群众的自发行为,而是政府、社会和全体公民都来参与和推动,相互各有分工又密切配合,具有明确目标、方针、计划的一种社会行为。首先,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纲要中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国务院将成立由陈至立国务委员任组长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其次,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与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有关的部门、单位、团体的积极参与,发挥作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包括这些部门、单位和团体,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最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广大公民是制定、实施这一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一定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
(2)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方式、途径是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的科学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广大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团体面向公众开展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对提高全民特别是大批没有完整接受基础教育的劳动者的科学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各类大众传媒开展的科学技术传播,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都获得很大发展,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三个方面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影响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效益和效率。《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崭新理念,就可以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社会工程的更高层面,将三者加以有效的整合,促进相互配合提高,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和效率。因此,绝不能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某一个或某两个方面等同起来,这样就有违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初衷。通过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切实解决“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学技术普及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将使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公民的需求,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