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护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建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2004年达到35万余件,发明专利首次分别超过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质量有所改善。在技术标准战略方面,组织国内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使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与相关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目前已研制国家标准1000余项,国际标准30余项,形成和建立了一批食品卫生规范、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计量检测、技术标准预警体系。多次牵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改变了过去我国只能遵守国际规则的历史。
(二)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进行了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家实施重大专项的实践和探索。“十五”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市、数十家产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3万名科技人员以及3000多家企业等参与了重大专项的实施。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0亿元,地方、部门配套投入40多亿元,企业投入超过100亿元。目前已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申请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2000项,开发新产品、新材料1200多项,形成技术标准700多项,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一是通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高速磁悬浮交通、电动汽车等一批专项的实施,使我国在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核心软件、光刻机技术、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技术、新型燃料电池和发动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了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新产业的形成。例如,2005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增长到近150亿元,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二是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奶业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等专项的实施,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带动3000多万户农民直接增收近60亿元;奶业专项使全国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50%;农业节水专项使我国节水农业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缩短5-10年;水污染专项为改善城市水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提供支撑。三是通过食品安全、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等专项的实施,开发出一大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生物芯片产品,完成了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SARS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基因分离克隆等国际生物医学难题;研制出抗艾滋病多肽等一批抗艾新药产品,解决了一批社会公益领域紧迫性问题。四是进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组织重大项目的有益探索。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的比例接近50%,企业投入占总投入的1/2以上。企业内设立了一批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联合研究所等创新平台,涌现了“闪联”、“软件联盟”等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目前,各专项已培养出重大学科课题带头人1000多名,企业技术骨干1700多人,有近2000名博士和留学回国人员参加了重大专项,形成了一支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市场中介人才组成的产业化队伍。实践证明,重大专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尝试,是政府统筹集成和协调全社会资源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实践。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坚持科技服务“三农”,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通过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立试验示范区1.2亿亩,增产粮食500多万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促进了成果转化应用,带动300多万农民致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覆盖了全国24个省的593个县,为带动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发挥了作用。二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加强资源环境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攻关。在清洁能源、水污染治理、重大新药开发、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以及非典型性肺炎疫苗、药物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三是一批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化学乙烯工程、国产高效连铸技术、大型数控成套设备加工制造技术等取得进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产业化专项以及制造业信息化专项,形成一批集数字化设计、生产、装备和管理于一身的数字化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四是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十五”期间,53个国家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一直保持在年均30%以上的增幅,用4%左右的国土面积容纳了全国近一半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总数的近50%。目前,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3073项,超过70%的产品技术来源于区内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通过实施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教育部985工程等,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高,正在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加大了对生命科学、纳米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的支持。加强了对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基础研究的部署,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例如,我国科学家参加并完成了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工作;完成了对“新世纪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澄江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为人类探索现代生物多样性和现代复杂生态体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科学依据;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将巨颅兽哺乳动物的历史向前推进4500万年;距今约1.45亿年“辽宁古果”的发现,将国际公认的最早被子植物起源时间上溯了1500至2000万年。另外,我国科学家在造血干细胞分型、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薄膜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强超短激光、氮化镓制备纳米晶体、冶金过程晶粒细化调控、并行计算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具有“革命性影响”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使我国在一些科学前沿和关键领域掌握了“问鼎世界”的科学技术储备。以载人航天为标志的重大工程,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突破,成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典范。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提高了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制定了30多项改革的配套政策,在事业费和项目经费上继续给予支持,在转制过渡期内税收上给予延长优惠,对转制科研机构全部赋予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制定了转制科研机构职工加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办法等,为改革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转制科研机构在国家科技投入保持增长的同时,通过市场获得的科技经费和自筹科研经费大幅增加,向行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所获得的收入年均增长在20%以上。2004年专利申请数增长22%,专利授权数增长4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58%。二是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管理体制得到转变,公益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学科结构得到优化,人员结构得到调整,人均事业费由改革前每年平均1.9万元增加到4万元,通过阶段性验收的院所已达到5万元。三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国科学院已初步实现由优化内部结构、建立激励机制转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由学科分类的布局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前沿结合的转变,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四是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已近30万人,近10万研究生参与了各类科研活动,承担着2/3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863计划大量项目,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近2/3。五是军民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交流和转移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民口科技力量在国防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军口科技资源向民口转移和扩散,重庆、绵阳、西安等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系。六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各类企业R&D支出1314亿元,增长36.8%,占全国总支出比重为66.8%。目前全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2005年度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有52%是由企业独立或以企业为主承担的,其中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完成的占到了17%。华为、海尔等一批科技型企业锐意创新、迅速崛起,已成为初具核心竞争力的新生力量。七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我国已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超过1000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专业孵化器。建立各类科技咨询评估机构240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迅速发展,在孵企业4000多家。
(六)科技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是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科普法》颁布实施;《科技进步法》修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性文件,调动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正在形成。2004年全国R&D经费总支出为1966亿元,占GDP比重为1.23%,达历史最好水平。通过推动科技金融合作和创业投资,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使银行信贷资金、风险投资、民间资金开始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正在形成。三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共享工作取得新进展。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设立了100多个试点项目,搭建了12个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网),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四是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学术环境。先后颁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下达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推动了科技评价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五是国际科技合作全方位展开,国际科技资源得到积极利用。我国已同152个国家和地区建有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协定,在45个国家派驻科技外交官。我国已相继参加全球对地观测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大洋钻探计划、伽利略计划等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外交能力明显提升。六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科技力量的作用,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启动“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着力加强县市科技基础设施和相关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地方和基层科技工作得到加强;充分发挥部门和行业科技力量的作用,对行业的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特别是对农业科技投入从“九五”的20亿元增加到“十五”的80亿元,增长了3倍,为行业科技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支持;中国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科普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切实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尽的努力。“十一五”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在总体思路上,突出自主创新这一战略主题。继续深入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转变。在发展路径上,从以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战略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形成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在创新体制上,从注重以科研院所的改革为主,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对外科技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就,分享研究开发资源和管理经验。
第二,在重点部署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一是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专项。与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协调配合,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机制,保证纲要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二是扭转社会公益类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的紧迫需求出发,选择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组织精干科技力量进行攻关;从项目、人才、基地等方面,大幅度增加农业、卫生与健康等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体现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要求。三是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基地和队伍的稳定支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
第三,在发展目标上,突出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关键技术创新,提升发展瓶颈的突破能力;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和城镇化建设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四是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强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五是加强科研基地和骨干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四,在改革方向上,突出为自主创新奠定可靠的制度基础。一是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有效的体制基础。二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研究基地和研究型大学。三是与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军民科技计划和军民两用科技协调发展。
第五,在政策措施上,突出相关政策的协调和落实。一是加大科技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协调力度,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二是形成规划纲要政策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力度,推进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三是密切跟踪了解配套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在发展中优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第六,在宏观管理上,突出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是针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对科技发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提高科技决策水平提供支撑。二是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重点通过规划制定、政策法规、评估评价等宏观管理职能,更好地实现政府管理目标,引导全社会科技活动。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资源,对重大问题组织联合攻关,提高组织全社会力量推进自主创新的能力。三是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形成对重大科技计划、重点科研机构、科技投入及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以及科技法律法规的制度化检查、督促与评估,为科技宏观管理和重大决策提供支持。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