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酸甜黑草莓—透视加拿大专利保护现状
  • 架设我国农业科技产业的通途
  • 我国科技发展的有关情况
  • 自主创新配套政策最新解读
  • 两个纲要关键词: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 通信大国如何迈向通信强国
  • 公民科学素质,当今时代新元素(二)
  • 王渝生解读《科学素质纲要》
  • 公民科学素质,当今时代新元素(一)
  • IT培训 质量是本 品牌为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国外调整经济结构创新传奇

    至把它当成了笑谈,他曾不屑一顾地对身边的人说:“如果韩国人能够造出轿车来,我就能用手指头点燃蜡烛!” 

      事实很快就证明,美国人笑得太早了。 

      4年之后,韩国的现代汽车问世,轻灵、飘逸而又充满时尚感,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汽车开始批量销往美国;随后,韩国汽车的身影在世界很多国家都随处可见。据统计,韩国汽车产业目前已雄居世界第五位,成为韩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那个美国人的手指头估计至今仍然是一根普通的手指头,但韩国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汽车生产大国。 

      韩国的快速发展,与政府重视扶持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也与韩国民众全力支持本国产品密不可分。如同现代汽车集团所创造的神话一样,韩国在信息产业、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还在创造着新的更多的神话。 

      美国:华盛顿的国产棉布衬衫 

      创新关键词:政府扶助中小企业 

      对于美国人来说,1789年4月30日绝对是一个无法忘怀的日子。 

      那一天,乔治·华盛顿宣誓就职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总统。 

      凌晨时分,纽约市上空响起了13声礼炮声,洪亮欢快的轰鸣声在纽约上空久久不散。 

      当这位57岁的总统站在宣誓台上的时候,台下一些细心的民众发现,总统竟然特意穿上了一件用国产棉布缝制而成的衬衫。身穿国产棉布衬衫的华盛顿是想让他的“一切后继者”懂得,“怎样才能促进这个国家的福利”。 

      华盛顿的后继者记住了这位总统的棉布衬衫,也记住了他所说的话。 

      在美国的创新活动中,美国政府始终把小企业放在重要位置,这些最代表美国大众利益的小企业,始终是政府支持和扶助的重点。 

      1982年,美国通过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目的是鼓励小企业挖掘自身的技术潜力,努力创新并加快创新的市场化步伐。政府要求农业部、宇航局和全国科学基金会等部门,每年要从预算中抽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产品创新。通过审批的小企业,最多可以得到政府10万至75万美元的研究开发资金的资助。 

      针对那些没有独立研究机构的小企业,美国政府又制定了由能源部、卫生部、宇航局和全国科学基金会等参与的小企业技术引进计划,以促进中小企业同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等非营利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鼓励它们共建合资企业。 

      今天,美国小企业活跃在各行各业,美国创新产品中的82%都来自小企业,其创新数量高于大企业2.5倍,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的推动者。 

      德国鲁尔区:矿工后代不再是矿工 

      创新关键词:地区转型、技术换代 

      保罗·卡尔莎是一个矿工的后代,她和家人一直住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鲁尔区一直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但卡尔莎出生时,她的命运就和鲁尔区一起发生了根本改变。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导致鲁尔区的大批煤矿和钢铁公司纷纷倒闭,一时间,大部分工人都失去了他们赖以养家的工作,人们哀叹着:“这里难道要变成一片死寂吗?” 

      德国政府决心挽救这个濒临死寂的地区。于是,一场艰难的地区转型之战开始了。 

      1962年,鲁尔区开办了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它也是战后德国新建的第一所大学。卡尔莎后来就毕业于这所大学。在兴建学校的同时,当地政府开始着手整合传统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大力推动煤矿企业转型,加速煤矿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迅速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到2005年,鲁尔区的煤矿基地已经从1957年的140多个减少到7个,矿工人数由47万人减少到3.5万。然而,这一地区目前仍担负着供应欧盟国家所需31%煤炭和11%钢铁的开采和生产任务。 

      今天的鲁尔区,早已依靠创新和转型走出了低潮期,成为欧洲目前最大的新经济区。 

      25岁的卡尔莎成了一名计算机工程师。随着卡尔莎的手指在键盘上轻盈地跳动,显然,鲁尔区的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西班牙:从黄金发迹到家庭上网 

      创新关键词:政府投资、信息化 

      在16世纪的西班牙,一个庞大的船队经过长途跋涉,停靠到喧嚣的码头。船主阿瑟伯爵站在码头,笑容满面地望着沉甸甸的箱子,那里面装满了黄金和白银。 

      在当时的西班牙,这种情景很平常。凭借着发达的航海技术和对殖民地的大肆掠夺,在从1521年至1560年的近40年间,西班牙运送回黄金16万公斤,白银445万公斤。就是依靠这种快速占有别国财富的手段,西班牙迅速进入了欧洲最强盛的国家之列。 

      然而,能够靠黄金发迹的不可能是普通百姓。由于这些不义之财只为少数人所拥有,没有变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最后也仅仅刺激起了西班牙的奢侈性消费膨胀增长,导致当时的一些贵族和暴发户夜夜笙歌,挥金如土。随后,西班牙就很快被英国、美国等后起之秀挤出了强国的行列。 

      在面临激烈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西班牙政府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这催促政府开始迅速行动,而“家庭上网工程”就是西班牙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实施的一个重大工程,其目的是让社会财富能更广泛地造福于全社会,消除因贫困带来的“数字鸿沟”,让低收入家庭也能用得起互联网,从而使全社会都能跟上信息社会前进的步伐,迅速提升西班牙的国家整体素质。 

      为此,西班牙政府投资一亿欧元,为那些低收入家庭提供无息贷款用于购买电脑及宽带接入设备,大约有10万个家庭因此受益。 

      企业主导型———俄罗斯:拉达车变身卡林娜 

      创新关键词:引入外资、打造品牌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时间,美国、欧盟和日本汽车大量涌入俄罗斯,给当年曾赫赫有名 

      的俄罗斯伏尔加汽车制造厂带来了极大冲击,该厂几十年来最负盛名的拉达汽车,顷刻间就无人问津,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制造厂高层领导心存幻想,指望能通过政府的干涉来帮他们度过难关,请求政府提高关税,控制进口汽车的数量,为本国的汽车工业提供保护。 

      这个报告最终被退回。 

      彻底死心的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终于意识到,除了独立自主和改革创新外,他们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伏尔加汽车制造厂迅速调整经营理念,果断决定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手,共同投资3.3亿美元建立起了一个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当年就看到了效益,一种新型吉普车自2002年下线后,被通用公司冠以“雪佛兰”的品牌,以8000美元的价格推向国际市场。 

      伏尔加汽车制造厂并不满意这个结果,毕竟,这个曾经代表过苏联汽车工业辉煌历史的老牌汽车制造厂,还有自己更远大的目标。 

      2004年11月,由伏尔加自主研制、从拉达车变身的“卡林娜”车正式投产。由于采用了多项全新技术,卡林娜轿车的质量大大超过了老拉达车。2005年6月,首批“拉达—卡林娜”轿车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等地销售。凭借着拉达品牌的知名度,卡林娜车的销售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销售范围已遍布俄罗斯全国。 

      墨西哥:让啤酒麦香飘起来 

      创新关键词:引进人才、质量控制 

      上世纪70年代,细心的墨西哥人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来墨西哥海滩度假的美国人,在返回时,全都肩背、手提或车载地满载着墨西哥产的科罗娜啤酒回国,据他们说,他们很喜欢这个牌子的啤酒,希望能带回美国留作纪念。 

      这个发现让墨西哥人兴奋不已。 

      科罗娜啤酒是墨西哥一个老牌子的啤酒,迄今已有80年历史了,它以清爽的口感和晶亮的色泽闻名,一直稳居墨西哥啤酒生产的第一把交椅。 

      科罗娜啤酒的生产厂莫德罗公司立即抓住了这一商机。公司从美国重金聘请啤酒专家,改进啤酒生产工艺流程。技术人员还研制出利用香槟生产工艺发酵制造啤酒的新方法,使啤酒的口感更清醇浓郁。 

      很快,一种专为美国量身定做的高档科罗娜啤酒出现在美国的许多酒吧和餐厅里。装在长颈玻璃瓶里的啤酒色泽清亮,泡沫丰富,简直让美国人爱不释手。从此在美国的销量一路攀升,美国媒体惊呼为“科罗娜现象”。 

      莫德罗集团还把这种啤酒陆续打入了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市场。为了能够保证每瓶科罗娜啤酒都能拥有优良品质和纯正口味,莫德罗集团始终坚持只在墨西哥本地生产这种啤酒。 

      这个原来仅仅是个小作坊式的墨西哥啤酒加工厂,目前已成为全球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牌啤酒之一,莫德罗公司也已成为啤酒销量世界排名第四的国际化大企业,产品出口到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 

      当你坐在北京的酒吧里打开一瓶科罗娜啤酒时,面前飘过的是来自墨西哥的啤酒麦香。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