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让想象和创造的翅膀自由飞翔
  • 让科技小企业成为创新的火车头
  • 缘起联想扬天 感受冬奥别样激情
  • 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
  • 设计是节约型制造技术的灵魂
  • 俄罗斯大刀阔斧调整科技政策
  • 一个民间科技发明人的创新传奇
  • 愿艾滋病疫苗早日造福人类
  • 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
  • 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我只是一名科学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王选,一座自主创新的丰碑(图)

    bsp;

      1975年春天,北大有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人们还在没完没了地斗私批修,仍然读着五百年前古丁堡以铅铸字的文件、报纸时,国外已经走完了三代照排机。有一天,王选和陈堃銶意外地听到人们谈论“748工程”,这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重点科研项目。1974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正式命名为“748工程”。全国已有5家单位在争这个项目。太巧了,王选正在研究的一个方案也是信息技术的,于是,他的想象翅膀从病榻上展开。 

      旗舰748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揭开了世界印刷史上辉煌的一页。然而,中国的印刷技术早已被世界抛在了后面。古丁堡发明了以铅铸字的铅排印刷,我们一直沿用至今,国外已经淘汰了铅字,用上了照排机,26个字母很方便地组合成了电脑里的各种各样的文字和词组,而我们要像他们那样,实在太难。 

      外国人预言,汉字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王选想,汉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为什么非要废除汉字才能进入现代文明?为什么汉字不能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呢?他决心一试。 

      把浩如烟海的6万多个汉字汇入到计算机,难度相当之大,搞得不好就会身败名裂,但他不怕,他的信条是,“不名则已,一鸣惊人”。 

      1946年,从美国问世的世界第一台手动式照排机后,30年过去了,世界照排技术走完了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现在的时间是1976年,英国蒙纳公司刚刚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日本也研制出第三代照排机,但是,他们的功能并不完善。 

      全国技术力量较强的5家单位雄心勃勃,有搞第二代照排机,有搞第三代照排机,但没有一家提出要搞第四代激光照排机。 

      王选认为,要战胜对手,必须跳过二、三代机,直接发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机! 

      他就这样,没完没了在病榻上起草他的方案。在他生命的青春时期,他被医生诊断为不治之症,他没有失望,他没日没夜地写啊写,想啊想。 

      1975年5月,他写完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建议手稿。他的病情加重了,稍一说话就喘得厉害。数学系开方案介绍会,只有他的妻子代他读方案。王选的方案第一次在北大通过,这个消息很快在北大传开,但还是有不少人不相信。 

      但他并不泄气,一连几个月的奋斗,居然又设计出一套方案。这个方案能把汉字字码的信息量压缩500倍。 

      春去冬来,748开始了一场大比武。王选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这是一个新奇的方案。信息压缩,美国人搞过,日本人搞过,都失败了。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呢。就这样,他的方案被无情淘汰。748工程方案选定为一家单位设计的国外已有的二代机。 

      两个“748”工程 

      严酷的事实,给王选的打击很大。但他并不气馁,他对陈堃銶说,做,我一定要亲手做!王选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也是一个求新心切的人。几年前,北大的那个ALGOL60编译系统,就是他动手的杰作。这个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那是一种天书般的语言,并没有难住王选,他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天书中的密码破解出来。在拥挤的陋室,桌上堆满了运算用的纸张,他把它算好,寄到了北京给妻子,一年后,他病情稳定后,又回到北大接着攻克这个“天书”,他参加了编译系统的项目组,和妻子成了搭档,王选编方案,陈堃銶编程序,就这么不停地动着手。1967年,这个项目完成了,尽管它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他的思想却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然而,在那个年代,王选的情绪却降至冰点。北大,几乎每天都有凶讯传来,他会不会挺得住?他会不会-?他不会。他有相孺以沫的陈堃銶。那是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谁也提不起劲头,可是,当王选一听到研究计算机信息,情绪一下子就亢奋起来。 

      他在不停地动手做。他的信息压缩和还原技术取字精确、快速、灵活,这是一个新的突破,他的创新高潮迭起,他找到了快速复原算法和多级存贮中的调度算法。 

      消息传到了748办公室。人们听完了汇报,又一次被这套方案吸引了。 

      1976年9月6日,北京市的748工程邀请北大参加,在模拟实验中,11个结构笔画很特别的字,在宽行打印机上出现了王选方案输出的字样,好,它输出来的效果比任何一家都理想。终于,748工程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任务交给北大。然而,过不了多久,那个被认为落后二代机的方案却上马了。 

      从1975年到1982年的整整8年间,北京的两个748工程同时进行着。这是我们国家重视的重点工程呵,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重复工程。两个工程,两套人马。 

      就这样,王选开始领着那百十号人,搞那个大如立柜式的汉字激光照排机。他说:“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流的。” 

      样机成功 

      科技的春天到了。1979年,他们有了样机。这是7月27日的早晨,一张8开的底片出来,上面印着“汉字信息处理”6个大字。很多人蜂拥而上,大家实在等不及了。王选的心跳得好快,每一行字,每一个标题,大大小小,排列有致,成功了,成功了,有人叫了起来。方毅副总理看完表演,挥笔题字:“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 

      这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照排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激光照排系统———华光Ⅰ型研制成功。 

      这个消息也传到了英国Monotype(蒙纳)公司,他们怎么也不相信。一个连一代机都没有的国家怎么可能有四代机?再过两个月,蒙纳就要来上海参加国际激光照排系统展览会,他们要把英国的第四代照排机打入中国。 

      两个月后,当蒙纳公司的人员站在北大研制的激光照排机面前,看着那些印有大小不一、各种字体的底片从照排机里滚出后,总工程师金斯教授震住了,他们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信。在计算机终端的屏幕上,蒙纳的照排机只能显示17个汉字,北大的则能出352个汉字,蒙纳的编辑功能很慢,只能出毛条,不能自动成页。北大的照排机,无论怎样变换,页面、页码都可以自动调整。金斯教授百思不得其解。 

      曾经在选择方案时遭到挫折的王选,成了华光Ⅰ型样机研制的当然成功者,国内另外5家研制单位的项目只有下马。 

      然而,这么大的柜子怎么行?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逆潮流而上。再苦再累再难,他们也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适应社会的需要。 

      1980年初,北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用这种数字化的压缩技术出版了第一本样书《伍豪之剑》。伍豪,那是周恩来总理在战争岁月中的笔名。748工程,是周总理批准立项,是周总理最早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汉字激光照排事业。共和国的伟人们已经预感到,古老的东方,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使中国高科技产业在世界立足的这一天。 

      这是中国印刷史上第一本不用铅排的书稿,这是对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重大突破,它第一次改写了中国印刷的历史。很快,它又传到每一位中央-局委员的手中。小平同志当即批示:“应加支持。” 

      正当他们打算研制华光Ⅱ型机的时候,潍坊计算机厂对新一代系统什么时候投产和在市场上赢利缺乏信心。这个时候,陈堃銶问王选,我们还干不干? 

      干!我们一定要干出产品。都以为王选争的是经费。王选说,假如Ⅱ型机达不到实用目的,印刷专项经费,我们一分也不要。 

      患难之情 

      陈堃銶得了直肠癌!这个消息使王选大吃一惊。这不可能。他怎么也不能相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王选悔恨交加,陈堃銶太累了,为了赶完急需的软件,她没日没夜地工作,当她被诊断为直肠癌住院前,还去办公室交待工作,他太大意了。几个月来,陈堃銶呕吐、便血,他是知道的。可他从来没有提醒过她。 

      手术做完后,陈堃銶的癌细胞并没有扩散,当他知道这个消息,高兴极了。这就是说,他们的共同事业又能延续了,他们又可以朝夕相处了。一起商量、探讨激光照排。王选想,从今以后,研制工作再重要,也不能忘记照顾她。出院后,也要把工作暂时放下,好好伺候妻子,补偿他的失误。 

      王选回到家,按着菜谱给陈堃銶做喜欢吃的菜肴,精心注意营养的搭配。然而,出院后的陈堃銶只休息了一年,就回到了她的工作岗位上,而王选只坚持了一两个月的家庭看护,就把曾经作出照料妻子的保证丢到了九霄云外。 

      他又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不能丢下事业,他必须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1984年初,华光Ⅱ型在新华社试用成功,每天能处理14万字的新闻稿。 

      “我们俩很喜欢孩子,只是不想要。”他们很欣赏一句名言:“一个人献身学术的话,他就没有权利再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生活的最大体会,是累。他们没有子女,但他们却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乐趣。 

      他们就这样忙啊忙,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闲情逸致是没有的,在十多年的拼搏奋斗中,王选和陈堃銶时刻想着为国争光,为民族高科技事业争气,他们双双几次病倒,几次又战胜了死神。 

      需求刺激 

      跳过日本的二代机和美国的三代机,直接研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王选采用一种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汉字字型信息量大的问题,他想到的这个技术途径比美国同行早了8年。王选说:“并不是因为我比美国人聪明,而是我比外国同行更早得到非常宝贵的需求刺激。中国的汉字多,字型复杂,笔画多,迫使我采用这种新的办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人也碰到了这种需求刺激,英文尽管也只有26个字母、128个字符,但它们的字体种类却达到1000种,信息量很大,所以它也采用了这种轮廓和参数描述,当然比王选1975年的创造,又前进了一步。这说明,中国人只要能得到某种需求的刺激,同样能够做出一流的成果。 

      “因为汉字的字数特点使中国人比美国人和欧洲人更早得到需求的刺激。” 

      王选的设计是在国外60年代初的硬件条件上。他说,假如在60年代中期实现,无疑是非常先进和极具竞争力的。这种先进性可以保持到70年代初期。可惜的是,我们在70年代中期用了国际上60年代初期的硬件。王选至今难忘,原理型样机有许多苛刻的条件,难度最大、挑战多、富有创造性,这就迫使他作出一系列创新。 

      王选常常想,为什么方正能战胜国内外的强大对手,用户全方位的超前需求与方正现有产品的不足和缺陷这一对矛盾的出现带给了他们新的课题,这就逼着他们去创新。 

      挺起民族的脊梁 

      1984年,全球新技术革命掀起高潮,中国面临世界高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我看到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的声音,这位伟人为中国迎接挑战而助威。北大的华光系统排版,是世界第一呢,再也不用落后的铅排了。人们还是摇头。 

      就在华光Ⅲ型机踏入商品化大门,我国一些印刷厂和报社却以巨额外汇先后引进英国蒙纳,日本写研,美国王安、HTS公司的激光照排系统,外国产品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的一些报社、印刷厂和出版社。 

      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是他们的团队,一个社会主义大协作的集体。北大计算机公司和潍坊计算机厂等厂家形成一股合力,加大商品化开发速度。 

      同时,美国的Xenotron公司、英国的Monotype公司、日本的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也在北京联合展示了整页拼版照排设备,有的采用分辨率很高的大屏幕显示,还有中文处理功能。尽管软件功能差,却吸引了很多人。为了吸引更多潜在的中国用户,他们的工作做到了家,热情招待他们意向中的中国用户去日本“考察”。 

      在一片赞成国外引进的呼声中,王选孤立无援。 

      中国打算引进英国Monotype(蒙纳)系统,由于产品不完善以及国家的干预而暂时停止。但是,国产的原理性样机由于器件落后,并不能使用。正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北大等单位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作了充分肯定和支持。他想,正是在汉字激光照排项目最困难的时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国家计委、科委、电子部、教育部和后来的经委一直给予支持,这里有多少热心的领导啊! 

      与时间赛跑 

      1985年至1986年,全国有6家大报社和几十家出版社、印刷厂先后购买了美、英、日5种不同品牌的照排系统。 

      面对第二次引进高潮的压力,他们充满信心,他们相信,1985年上半年新华社的系统能够投入运行。1984年底,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和电子部主持各协作单位参加讨论计划会,会上,王选大声说道:“假如明年上半年,Ⅱ型机不能达到实际使用的目的,我们就把印刷专项经费全部退回去。” 

      人们感到纳闷,王选怎么有这么大的信心? 

      王选开始与时间赛跑,他在紧紧追赶世界技术潮流。他要尽快把成果变成商品。华光Ⅱ型机问世仅半年,更加小型化、实用化的华光Ⅲ型激光照排又出现了。当时落后的排版技术使我国5000多种书籍不能及时出版,这下好了,它解决了作者的期盼,满足了读者的渴求。它的科技排版软件尤其受到科技人员的欢迎。 

      当汉字激光照排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毕昇奖,森泽幸夫奖等无数奖项时,王选却说:“我一直有一种负债心理。成果不能变成商品,贡献等于零。” 

      有力的一跳 

      1987年5月22日,华光Ⅲ型机在《经济日报》印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中国跳过了国外一、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并进入实用化。中国仅用4年时间,一步跳过国外40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历程,跳过了祖先500多年印刷术停滞不前的漫长岁月。此后的十多年,从华光Ⅰ、Ⅱ、Ⅲ、Ⅳ型发展到方正91型、93型,整版传输,在中国排版领域,世界无一国家能够匹敌。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印刷术的新纪元。 

      华光激光照排系统在经济日报使用了半年,运转基本正常,但是,更多的印刷厂、报社、出版社却在观望。成立才两年的《科技日报》是上国产设备还是引进?也有过一番讨论。 

      这一天,方毅副总理来到科技日报,他主张科报要上国产系统。不久,国家计委主任宋平也批示道:作为科技界的一份大报,应该率先使用“华光”。首长发话了,《科技日报》便也当机立断。1988年初,终于先上了华光照排。 

      当然,报社还是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做了动员,还风趣地说,我们搞了双保险。就是两手准备,我们没有铅排,万一在运行过程中出了问题,我们还有商报的写研照排机垫底。两套系统同时运行。这确是一个万全之策。但是,可苦了我们这些当编辑的,每天组两套版,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报社花了钱不讲,我们搭进了人力和辛苦。有人开玩笑说,叫华光或是北大给我们补发误工费吧。想到这个辛苦劲,有人又说,我觉得还不如贴毛条,省得这样罗嗦事。大凡编辑在车间里组版,是只动口不动手的指挥。所以,在此发布内幕新闻就成了新闻单位的一景。 

      从60年代到现在,西方国家和台湾的排版技术一直“贴毛条”。比你们现在用的这个整版传输要落后得多,它要消耗大量的相纸,在他们那儿,相纸很便宜,用户也习惯于先出小样校对,然后出相纸毛条、人工贴版工艺,他们没有普通纸大样机的整页组版需求。 

      整页传输确实很好,很方便,但是,在组版的过程中,我们却提心吊胆,生怕出问题,越怕出事,就越是出事,不是字出不来,就是搞乱了,第二天偶尔见报,还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段不相干的话。我们才知道准是机器出了故障。这是因为,我们刚刚从潍坊培训回来的录入员并不熟练,对机器的性能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样的故障也就在所难免。但总体上我们大胆地上了这个国产系统。一个月后,居然没有出现太大的故障,保证了每天都能正常出报。 

      今天的民族自信心 

      1991年7月,王选给我写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次报道一定要突出群体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要宣传相信自己的力量,要宣传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是大有可为的,但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用武之地。也可以从我们这一实例中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说明科技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宣传电子技术改造报业、印刷业等传统产业的威力。总之,群体的精神一定要突出。关于我个人的报道已很多,这次应突出集体,提供此书,只是有助于了解艰难的历程和项目的来龙去脉…… 

      翻开那本《中国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传》,扉页上留有王选的钢笔手迹: 

      “封面上和内容提要中的提法不妥,‘中国激光照排之父’、‘当代毕昇’等提法均把100多人的功劳归于一人,此书对了解华光的经历是有些好处的,但只写到1988年,群体的精神和贡献并未体现,近三年来的迅速发展并未反映在书中。” 

      王选十分赞赏美国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著名公式:I(我)+We(集体)=FullyI(完整的我)。 

      正是从青少年时代,就注意把自己与集体联系在一起的王选,才能记住这样的团队,才能记住这样一批默默奉献的人。 

      尽管1991年后,北大方正与潍坊华光成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共过患难的付国泰、汤玉海等潍坊协作人员始终与方正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那些为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付出辛苦的所有知识精英,他们和王选一样,也是名副其实的“当代毕昇”! 

      科技和经济联姻 

      中国有3000多所正规高等院校,几乎都有校办企业。于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出现了,作为高科技产业主力军的校办产业究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什么? 

      然而人们对校办产业的认识,开始并不一致。 

      整个世界的高科技园区和开发区,都有着欣欣向荣的景观,科技和经济的联姻,就是未来产业的新纪元。当然,让高校的高新技术起到带动产业的作用,这是一个方向,但是,高校的开发力量强是强,尤其像北大,可它没有制造、规模生产、销售能力。所以,我们搞产学研合作,只能是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合作研究、共建,这样厂校两家都合适。于是,政府部门就极力推行这种形式的产学研。当然,民间也有合作,但是不成气候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搞科研,学校缺乏中试手段,研究的成果转让工厂就行了。” 

      “高技术扩散、辐射的主要基地是高校。高科技产品是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高校进行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可以最快、最好的方式实现成果商品化。” 

      这两种意见一直相持不下。 

      那个时候,并没有知识经济一说,但王选已经预感到高科技的前景。他认为,当人们一说起建产业,就想起大生产线,大型设备,就会觉得高校建产业不合适。对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而言,高校办产业当然不适合,对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高校有能力搞。学校实行一条龙,比拿出去转化要好得多。它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合作来转化。但是,即使是传统产业,也要向知识化靠近,传统产业的升级、产品的创新、服务,教育产业的发展,都用得着高技术这个发动机。知识经济为高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是知识,它对高技术有着迫切的要求。 

      王选活灵活现地给我举出了像美国IBM公司等一批现代化大企业的实例,他们拥有密集的高科技人才,强大的研究实力,连超导这样的基础研究都搞,开发能力惊人,这里的科学家所闪现的“新思想”可以在孵化器中直接产生出大量新产品。中国企业的现状使高科技研究与生产脱节,受条件的制约,有限的研究能力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 

      王选也拿出证据。1989年10月,中国专利局从3万件已批准的专利中选出100多件专利,又精选出10件授予金奖,其中4项专利(包括中文电子出版系统),就是高校发明的。这说明,拥有知识、技术、人才密集的高校,在高科技研究、开发、生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王选说,应该把高科技产业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放在高校或以高校为高科技产业的依托。 

      世界第一张中文彩报 

      1992年1月21日,世界第一张挂网、校色的彩色照片与中文合一处理的整版输出的报纸终于在澳门成功运行。过去人工剪贴需一两个小时一版的彩报,现在只需十多分钟。此后,适合精美高档彩色印刷的系统分辨率比原来高出10倍,挂网速度提高几十倍,汉字储存量大了100倍,这些技术难题的突破,使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急需,同时又因质优价低,使彩色照排系统淘汰彩色电分机成为一种趋势。方正敢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一句话,决不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消息很快在全世界传开,反响异常强烈。 

      1月25日,舆论称:“中国电脑科技走在国际先进行列。掀开了新闻出版业新的一页,是中文出版业进军彩色照排世界的新的革命。” 

      澳门第一张彩报,是奏响彩色革命的序曲,也是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的第二个里程碑。从此,全世界也刮起了彩色旋风。 

      方正就是用这一招又一招的战术,把几乎所有进口照排系统统统赶出了中国大陆的排版市场,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为99%,占据了海外的80%的市场。 

      怎样做权威 

      刚过完1993年春节,阳振坤就从湖北老家探亲回来,他的第一件事就去找他的导师王选。“我觉得———”阳振坤用细细的嗓音怯怯地说:“王老师,我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您,但我觉得,纯软件RIP(栅格图像处理器)会成为以后的趋势。” 

      RIP,是电子出版系统的心脏。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想法。这也是一种关键性的创新,它是思想上的突破和大胆设想的结果。一年前,他把第六代RIP任务交给了阳振坤,他期望这个有才华的小伙子有所突破,能够超过他。今天,他真的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想法了。 

      王选也爱讲刺激,老实说,北大的学生也有刺激出王选创新思想的因素。后来,阳振坤用这种新的算法,竟把导师王选的欧洲专利内容修改了一半。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佩服阳振坤。一个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在学生面前欣然接受对自己学术成绩的更正,这是不是跌份儿?王选说,一点不跌份儿,有错不改,损失的不仅是个人名誉,而是科学的利益。处处想着年轻人,这是多么好的领导。 

      知识分子楷模 

      1998年11月,北京市发起向王选学习的活动。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成为继陈景润、蒋筑英之后的“科教兴国”的典型。 

      他是我们今天知识分子中的风云人物,在报纸电视上反复出现,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匆匆过客式的中国风云人物,有的成为流星,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王选不认为自己是这样,他说,这个宣传就是最后一次了,所以我不存在有掉下来的问题,因为我想两年以后,我会把这些职务都辞掉,而今后我的座右铭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但是,他对记者的采访的回答一向是严谨的。尤其是涉及到兄弟单位、朋友、同志。因为,低头不见抬头见。 

      “对我来讲,这已经都过去了。”王选说,“因为我的高峰已经过去,所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我自己,就是一个曾经努力奋斗、作出贡献,今天创造高峰已经过去,又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计算机专家。”王选得的奖太多了,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到森泽信夫印刷奖,还有国家级、省部级几十个奖。对于一个名人来说,奖再多也就麻木了,也就不会当一回事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他的作用是,经常在外头露露面,做点高层的公关工作,演说、讲话、报告。“我把它称之为‘卖狗皮膏药’,但是值得安慰的是,我到了57岁后才脱离第一线,才逐步变成靠‘卖狗皮膏药’为生或者说做一些招摇撞骗的事情。”他会在人家采访他的时候,以这种口吻来幽他一默。尤其是在接受电视台的记者,形象的直观性更能使他的表现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追踪技术前沿 

      方正搞了卡通大师———动画计算机辅助制作系统。这也是利用出版系统的彩色图像、图形处理的经验,这下子走的路线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城市暴动”。电视台集中于城市,这就要先从大城市入手,先打入中央电视台,再进入省、市电视台,还有许多的单位、学校、厂矿和家庭。这里的用户不一定比排版少。“我们不能说家庭玩不起动画,这个领域就不开发。当初也有不少人说电脑进不了家庭的,备不住几年之内家庭就会有动画游戏,这是不是也是报业革命之后的动画革命呢?他们的卡通大师就在中央电视台上欢快地跳着、唱着。我们的动画城里的老虎和大象就赶走了黑猫警长了。”北大方正的卡通大师就像当年的出版系统一样,锲而不舍、不断创新,追踪技术前沿,不断接受用户的需求刺激,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要求。 

      王选认为,当然,我们的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严重,我们的创作人员,我们的科研人员不懂生产,不懂营销,不能尽快把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需要更多的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企业界人士积极参与这件事,把智力开发与企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中国的卡通事业一个发展的空间。 

      王选认为,首先一条是确立市场占有率目标。IBM的硬件标准是公开的。所以就出现了几百家兼容机制造商。而个人电脑采用英特尔中央处理器芯片和微软的操作系统。也造就了这样两个计算机行业上的霸主所形成的工业标准。王选认为,微软从DOS到视窗所取得的成功,就是利用这一优势开发了各种应用软件,成了后来居上者。王选说:“与之发生关系的因特网上的Explorer浏览器很容易被人接受,人们明明知道它不如Netscape,多媒体方面不如VideoForWindows,但很多人还是相信微软会很快赶上来。”微软常常事先宣布某些新产品,而不能按时供货,一拖再拖,但用户仍能耐心等待,并相信最后的产品能比较满意。 

      方正10多年来在排版领域中的市场占有率是满意的,它起步早,扎得深。王选曾说,为用户在升级、扩充和迈入新领域时,方正将考虑保护已有的投资和延续性。经过使用方正照排出黑白报纸的报社,在进入彩色照排、远程传版、采编系统流程管理、广告管理和资料检索等新领域时,只要方正能提供先进的技术,就会首先想到方正,这些新领域的市场机会,比淘汰铅字的时代还要大,我国99%的书刊用方正软件编排,这就建立了事实上的标准。 

      一招鲜吃遍天 

      王选以一种敏锐的观察发现,大凡时髦的东西传到中国已经是人家剩下的边角料。他曾预见到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外国人的王牌,假如中国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成功的几率很小。他觉得,中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这方面,前沿的需求刺激不会得到。相反,外国人看不上,中国人也不留意的所谓“黑不溜秋”的东西则是应该主攻和热衷的方向。比如,出版系统里一些前沿的技术。 

      早先在排版领域,国外一直沿用出毛条,人工拼接大样,方正就采用整版传输;市场上多媒体创作工具需用户自己编程序,方正就开发出不用自己编程序的软件。在彩色出版系统中抓住了文字、图形、图像高度集成的优势,使传统的彩色电分机相形见绌。 

      显然,他的想法也是受到王选“别人搞过的我不再搞,而别人不搞的又是先进的东西我一定搞”的创新意识的影响。成功的钥匙就在第一个人的手上。王选在出版领域是拿到这把钥匙的第一人。 

      王选说,这种普遍存在的追赶时髦的心理是不该在创新的事业中出现的。在1988年至1993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了国内报业市场的99%,根本的原因是技术的领先。”王选总结道,要想在排版领域占领市场,必须要有别人所没有的先进技术。他认为,一个企业要在排版领域中占领市场必须同时提供:一、高速度的RIP(栅格图像处理器),其功能是把汉字字形轮廓信息还原成点阵,产生文图合一的版面点阵,并控制激光输出设备;二、功能强大的书刊和报纸组版软件;三、整套高分辨率汉字字模。方正依靠的正是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9项专利技术的明显领先,也就是“人无我有”的一招鲜绝活,才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垄断地位。 

      20多年来,他的京剧爱好已经让位给了电子排版,所以几乎没有人能听到或是看到他有时间去消遣他的爱好。但是,他却把京剧绝活“一招鲜”,移植到他的创新事业中。在他一次次艰难的跋涉中,他的那种独树一帜的“流派唱腔”,已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