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德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为解决影响德国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联邦政府2003年3月14日提出了“2010年议程”一揽子方案,决心进行全面改革。
“2010年议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调整联邦劳动局、合并失业和社会救济金、税改、取消补贴、改革地方财政和修订手工业规定等。其中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在2003年9月和10月分别通过“改革法定医疗保险法”,将2004年的平均保费下降为13.6%,自2005年起减少至13%以下。
经济改革方面的主要措施有,修改手工业法,不再要求企业所有者必须拥有技师证书,只要雇用技师作为企业管理者,就可以开设或收购手工业企业,以确保大量手工业小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对月收入不超过400欧元的低收入工作做出新规定,降低企业支付的收入税和各种保险费,为增加低收入岗位创造条件;调整解雇保护法,政府拟放宽对小企业雇用定期工的限制,简化企业由于经营不佳而裁员的过程,并降低相关成本;政府拟实施减少官僚主义的行动方案,在劳动市场管理、促进中小企业、研究和技术,以及为公民服务等重点领域利用电子技术,提高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制定两项低息贷款促进计划,以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和投资能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维修和改善住房,政府为此提供了10.3亿欧元的资金补贴,贷款总额可达150亿欧元。
在促进就业方面,政府鼓励失业者成立“1人公司”,并提供为期3年的创业资助,获得资助的条件是年收入不超过25000欧元;继续实施“为就业提供资金”计划,该计划使中小企业每雇用1名失业者或培训1名青年人,就可申请最高为10万欧元的优惠贷款;对失业者采取“促进加要求”的措施,即将申领失业救济的时限缩短为12个月,对年满55岁的失业者申领失业救济的时限可延长为18个月,该措施将自2006年生效;合并失业救济金和社会救济金,并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促进长期失业者就业”的计划,促进10万名25岁以上的失业者重新就业。此外,还实施为期1年半的促进青年就业和培训计划。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围绕强调研究必须为解决社会问题,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到2010年使国家和私人研发投入达到GDP3%的两项战略目标展开。根据“2010年议程”,联邦教研部将继续推动科研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经费分配引入竞争机制,对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实行政策倾斜;继续进行科研机构优化调整,将一些分属于原来不同研究机构,但研究方向、内容相似或有互补性的研究所合并。2001年以来,德国已先后将国家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并入弗劳恩霍夫研究会,将弗劳恩霍夫环境研究所并入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将柏林赫兹通讯技术研究所并入弗劳恩霍夫研究会,合并对提高重点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施罗德总理还提出以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为模式,创办培养精英的大学概念,认为这将有助于提高德国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而人才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德国的一个老问题,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实施高等教育免收学费制度,并提供足够的学生贷款和助学金,确保人人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苦于投资不足带来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差、缺乏创新成果、学生竞争能力低下等弊病,希望能多渠道引进资金。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点。对于科技和教育改革的方案构思,德国上下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一致的意见是,德国需要对现有的科教体制进行改革。
德国“2010年议程”是一个涉及经济、就业、教育、科研、社会福利和家庭等众多领域的全面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将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提高德国的创新能力。
德国经济界普遍认为,“2010年议程”是使德国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迈出的正确一步,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也非常关注该方案的实施,希望德国的改革能对欧洲高福利国家的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许多欧洲国家面临失业率居高不下、税收和社保体制失调、国家债务不堪重负,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已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在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不利局面。尽管德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从总体上来说依然处于世界前列,但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德国人已认识到潜在的危险,认识到实施全面改革的必要性。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