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自主创新名家谈: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思考
  • 商业模式创新:新经济中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 如何让品牌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
  • 自主创新:以色列的立国法宝
  • 让1+1释放出大于2的能量
  • 产业联盟:从内部走向外部的合作创新
  • 拿来奠定基础创新迈向振兴
  • 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法律保证
  •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研讨发言摘登
  • 高技术服务业崛起:中关村产业向高端升级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上海综合创新能力缘何全国领先

    技术引进上大刀阔斧。据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介绍,上海正探索引进外资的新模式,积极鼓励中外研究机构与企业以合资合作的方式组建研究所,设立研发基金,吸引海内外拔尖人才,使上海成为外资研发机构和世界优秀人才的集聚地。引进不等于创新。今年,上海将在促进知识的获取、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做更大的努力,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原动力;将争取再吸引一批外资企业在沪独立建设新技术研发中心,选择一批单位建成世界级研发机构。 

      上海是一个创新思想的发源地,本土的知识获取和创新活动如火如荼。据报告显示,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上,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中来自企业资金的比例为24.07%,排名第二,而发明专利联合申请则占全国份额的16.75%,排名第二。在技术市场交易方面,上海市2002年技术交易市场金额约为120亿元,名列全国第二。 

      一系列的成绩让人欣喜,然而上海却不盲目乐观。2002年,上海市在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受理数量以及国内外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上,虽多数在排名上列全国第二位,却远远落后于北京;知识创造能力的综合值为45.42,虽排名第二,却远远落后于北京的83.08。差距产生动力,围绕创新,上海积极在人才、技术和成果上与国外同行开展广泛交流与国际合作,上海对80多家海外企业在沪设立的研发机构给予人才招聘、启动基金支持等方面的优惠。 

      企业创新上海一枝独秀 

      企业创新,是上海发展的强项。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理原因,上海自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伊始,便孕育、发展、壮大了一大批有声望、有成就的企业。至上世纪末浦东开放之后,上海更是名企林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上,上海市以68.65的分数居于榜首,明显高于与其毗邻地区。 

      企业创新作为上海市的强项,不论在企业研发人员的综合指标上,还是在外观设计专利以及使用新型专利的总数、均值以及增长值上,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未来的具体工作中,将重点强化前瞻布局、资源整合、协同攻关、集群培育、环境营造五个主要环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同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下大功夫,以促进产业升级。 

      自主创新,企业在行动。民营企业风起云涌,上海的国有、大型企业屹立潮头。上海宝钢、上海大众、贝尔等大型企业的研究开发中心不再甘当配角,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开发,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创新绩效上海独领风骚 

      一流的创新催生一流的成果,上海的创新绩效在全国独领风骚。 

      具体来讲,上海市各方面的绩效值在全国排名都较靠前。宏观经济指标排在全国第一位,人均GDP以及劳动效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省市。产业结构总体排名第四。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都比较高。同时,经济的外向度较高,出口额占GDP近一半。人均居民收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达到53%。 

      抓住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上海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主体是在优先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科技先导产业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提升汽车、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现代装备等优势制造业,并加速发展以研发设计和轻加工为主的都市型工业。 

      励精图治培养创新创业环境 

      一流的环境催生一流的创新,培养创新创业环境,上海不遗余力。 

      上海市在基础设施、固定投资等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数个单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每百人平均固定电话用户达42.36户,每百人平均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有近21万户,居民消费水平达1.4万元,人均图书消费量近96.2元。这些都体现出上海市在社会公共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与技术创新相关设施投入的重视。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上海市近两年来实施的《上海科技创新登山行动计划》,在提高、升级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对公共平台的研发、科学资源的整合、科技创新的推进以及成果产品的转移与孵化等方面均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计划,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实现其经济的攀登、提升、超越,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上海市科委秘书长徐美华介绍,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与启用科技新成果,一整套有助于“攀岩凿壁”的制度被创造性地订立出来。公共实验室、公共检测中心等公共科研设施的建设建成或在建,进一步加大了公共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度;科研项目实施网上评审,保障了科研立项的公平竞争;上海还明确可通过市场购买各地优秀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不管国内外哪个科研单位,只要成果水平高,技术先进,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都可在上海落地生根。 

      立足于过去已有的成果,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创新的引擎在逐渐发力,上海的创新步入了前进的快车道。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