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
  • 高端创新:中关村新研发业态与研发产业
  • 英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 发展科普事业 促进科技创新
  • 西班牙科技创新政策
  • 瞪羚企业群在中关村腾跃
  • 中关村自主创新之一(下)
  • 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命题
  • 顺应时代发展的法国知识产权政策
  • 重视人力资源发展创意产业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聚焦国外公众支持创新

    起飞之后,韩国人才逐渐开始意识到,韩国企业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建立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化竞争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开始逐渐制约韩国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和大陆隔绝的半岛国家,在中国这样具有更大市场、更多资源和更廉价劳动力国家的竞争压力下,韩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压力以及转型压力日益深重,越来越需要新技术、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发明来突破。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对韩国人来讲,意味着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真正希望。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型逐步转向以创新和自主开发为主。1989年,政府制定了《尖端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此后开始了“G7工程”,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计划》。 

      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启动了定名为“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的应用科学发展计划。在科技立法方面,先后有《科技振兴法》、《技术开发促进法》、《技术开发投资促进法》等法律出台。2001年韩国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2004年修订了《政府组织法》和《科学技术基本法》,进一步提高了科技部的统筹协调能力。为从根本上保证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韩国政府提出今后5年将科研投入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在此基础上,韩国还在继续勾画自主创新的美好蓝图。韩国计划积极提高技术创新企业的比重,到2008年为止,把制造业创新企业的比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到2012年建立10所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型大学;加强成果转化,实施自主创新一揽子支持体制,构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体系;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科技创新认知度,将注意和关心科技的国民比例分别提高到10%和40%,将政府机构中同科技有关的岗位提高到40%。 

      国家的倾力扶持和国民的忘我参与,让韩国科技创新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20世纪80年代,韩国新材料、半导体、精密化学、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开始起步并高速发展。同时,韩国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瞩目,现在,韩国政府投资的研发机构超过21个,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多达上万个,每万名人口拥有研发人员近40人。 

      韩国人的民族精神对科技创新事业起到了强烈促进作用。在自主创新方面,韩国人是狭隘的。但也正因为这种狭隘,韩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走得那样坚定。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凝聚能力。韩国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深刻地意识到,如果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就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更不会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欢迎。 

      全世界都知道韩国人对国货的执著。但实际上应该说,韩国公众对国家限制外国进口产品的措施表示了深深的理解和支持。 

      例子很容易举,韩国汽车工业在韩国加入WTO时获得了长期保护,因此进口车价格昂贵,而且驾驶进口车还要面临许多规章制度之外的麻烦,这些因素一度造成了进口车在韩国非常罕见。现在,韩国对进口车的种种限制逐渐解除,马路上日本车和欧洲车才开始增多。 

      但是,值得佩服的是,韩国民众包括那些有能力消费进口车的富裕而有影响力的民众,对政府的政策都是异常一致的认同。 

      先生存后创新 

      ———美国用政府采购保障中小企业利益□本报驻美国记者张孟军 

      美国政府的采购行为,分为民用采购和国防采购两部分。其中,国防采购约占2/3。 

      “联邦政府采购法”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2005财年,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总额约为2500亿美元,占政府支出的10%左右,年采购合同数达2000万以上。 

      政府的采购极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1987年,美国有15%的企业常年接受政府和各州的采购订单,企业总收入的25%来自于政府采购合同。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企业的存活率为80%,比全美企业的存活率高20%。美国许多著名大企业如波音、微软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每年都从政府获取大量合同定单,如果没有政府采购,美国经济决不会有今天的繁荣。 

      美国的“小企业法”规定,政府在各种采购中给与中小企业的份额不能少于23%,因此,政府采购也特别向中小企业倾斜,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大部分创新都来自中小企业。 

      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企业,1933年,美国专门制定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这也是促进美国本国创新的一个法律,它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政府必须购买本国的产品和服务。 

      该法规定:美国政府应优先采购国产成品,承包商只能提交国产成品。属于以下情况的可按例外处理:1.只供在美国境外使用的产品;2.政府认定不能在美国按合理商品批量和合格质量要求进行开采、生产或制造的产品;3.政府部、局认定优先在国内采购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产品;4.政府部、局认定在国内采购是在费用上很不合算的产品。 

      到目前为止,“购买美国产品法”已实施70多年,从未作过任何实质上的修改。此外,美国会还定期追加一些特别的购买美国产品的规定。例如国会立法将美国产品的中标价格优惠标准,从6%提高到了25%。这种中标优惠,使美国企业尤其在水利、运输、机场和公路建设、能源及电信部门的采购中,大大提高了本国企业的中标率。从采购合同的执行情况看,90%的政府合同都交由美国本土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施。 

      国防采购保护本国企业力度更大 

      美国国防部的采购项目和科研经费,相当一部分也专用于采购本国中小企业技术产品。 

      例如,2000年国防部采购本国中小企业产品的直接合同金额为1224亿美元,分合同金额为549亿美元。到2003年,直接合同金额为1875亿美元,分合同金额为865亿美元。 

      政府和国防部用如此强大的力度扶持本国中小企业,不但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而且更使美国拥有了随时捕捉创新技术和调整发展方向的机会,因而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在美国政府采购中占大头的-采购,以国防安全为由,规定只能从本国企业采购,外国企业根本无从插手。近年来,美国每年的军费开支都在4500亿美元以上,其中直接常规产品采购都超过1000亿美元。除了子弹等非常低端的消耗品从外国采购外,其他货物、工程和服务都从本国企业采购,-采购的90%份额都由本国企业占据。 

      政府采购保障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反过来,中小企业也全力支持了美国本国的自主创新。 

      让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 

      ———英国政府帮助公众走近创新□本报驻英国记者何屹 

      现代公众一提到科技,总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那只是科学家的责任,与己不甚相关。然而,当疯牛病冲击英伦大地时,当全球公众迟迟不愿接受转基因食品时,素爱科学的英国人对科学表现出的竟是困惑和不理解,2/3的民众希望科学家能站出来,把他们的所作所为讲给大众听。更有甚者,当政府增加了科研预算,试图用提高年薪的方式来保证50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在英国工作时,最为困难的竟然是如何说服民众认可科学有益于他们的生活。 

      科学界这时才幡然醒悟,他们正面临着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巨大挑战。 

      回顾世界重大的科技发明,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公众的支持对科学的重要作用。 

      电话在最初面世时,更像是一个有线广播工具。演员以幽默风趣的谈吐,向听众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而听众则不仅仅在听,还在不时地参与节目,与演员实现了互动。公众发现,原来这个小玩意儿居然还可以作为人类的沟通工具。 

      互联网的发明更是如此。最初,它不过是科学家之间用来传递科研成果的一个工具,但当它面向公众开放后,却引发了一场彻底改变全球人类生活的信息产业革命。 

      科学改变了人类生活,而公众的参与也在深刻改变着科技的本来面目。 

      科学的面貌确实已不同以往,它已不单单是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和个人思想纵横驰骋的世界,它已经转变为科学家、政府、商业及公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社会系统。 

      为了使这个复杂系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力,英国人采取了种种措施。例如,成立了科技专家建议委员会,利用科学家雄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充满智慧的双眼,除及时洞察科技发展为人类所带来的福音外,也不忽略种种可能产生的风险。面对科技所引发的意义深远的重大社会和伦理问题,委员会则带领全民开展理性辩论。 

      由各种利益团体代表构成的人类基因委员会及农业环境委员会,与食品标准局携手,收集民间种种诉求报送总理和各位部长。 

      由非专家组成的医疗消费者联系小组,密切关注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科技办公室与各基金会及研究理事会一起,成为有效沟通科学界与公众的桥梁。 

      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才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为此,英国斥巨资在各地兴建科技中心,使科学贴近民众,走进民众生活。 

      正如英国政府科技白皮书所言,科技塑造和改变了20世纪,也将深刻影响21世纪。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繁荣要依赖新思想和新技术。投资科技就是投资未来,科技不仅可以为人类带来一个健康、安全和环境美好的未来,还将会带给人类一个生机盎然的未来。 

      追求个性和价值 

      ———法国公众眼中的技术创新□本报驻法国记者毛文波 

      素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和评价技术创新的? 

      崇尚个性创新彰显浪漫情怀 

      信步巴黎街头,在感受浓浓艺术氛围和浪漫气息的同时,你还能随意捕捉到体现法国人特有的追求时尚、崇尚创新以彰显个性的另样浪漫情怀。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技术创新似乎略有些遥远,但是,从法国人的衣食住行各环节,都能看到创新的结果。 

      巴黎作为世界的时尚之都,法国人不仅以拥有路易威登、夏奈尔、LACOSTE、GIVENCHY等著名品牌为豪,更让法国人骄傲的,是法国时装设计风格的变化和创新正引领世界潮流。 

      此外,法国的建筑设计也以大胆前卫、富有-而誉满全球。无论是巴黎拉德房斯新区里造型各异的现代楼群,还是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造型奇异的大楼,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至今仍是巴黎重要的景致之一。 

      法国的汽车也风格独特,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前卫和浪漫著称的法国人在设计车型时,对各种创意元素毫不吝啬,大胆的颜色、流畅圆润的车身造型和精细的局部设计,都使法国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始终保持并不断推陈出新地诠释着法国的独特风尚。从“起步停止”装置到“前玻璃实速显示”、“变道提示”等,无论外观还是内饰和配置,每一款法国新车的问世,都是对传统轿车的挑战。正如法国标志雪铁龙汽车集团的设计人员所说,是在充分发挥汽车性能的基础上,充分显示了艺术化气息、人文色彩和现代高新尖技术的完美结合。 

      因此,对普通法国民众来说,创新就是变革,就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更加彰显自我个性和自我风采,就是体现一种另样的浪漫。 

      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完善 

      对于法国科研人员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创新则是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完善的方法,他们可以借助技术创新来打造自己的梦想。 

      为吸引科技人才,激励和提高创新意识,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动员政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投身到优先研究领域和大型技术开发计划中,要求各科研机构不断增加激励计划的经费;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开发,并让科研人员拥有开发成果;鼓励技术创新研发费用逐渐由政府过渡到私人资助;鼓励创新企业使用专利发明;在税收和信贷政策上予以政策倾斜等。 

      在政策支持和政府帮助下,科研人员得以在新的舞台上体现自身价值。近年来,法国每年都不断有新的技术创新型企业诞生。同时众多中小企业也从中受益,提高了企业自身的高新技术含量,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自主创新应成为民族的灵魂 

        ———德国公众全力支持创新□本报驻德国记者顾钢 

      在德国,如果要问老百姓是如何支持技术创新的,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因为科技创新或自主创新只是一个名词和概念,需要有实质的内容人们才能理解。 

      比如说创新什么?如何创新?有什么好处?和个人生活有什么关系?当你能把这一切解释清楚,也就能从德国人中找到回答了。说起来,方脑袋办事就是认真,一切都要问个为什么,这种固执的秉性虽然有时会耽误点时间,但却会少走很多弯路。 

      事实上,创新的概念在德国非常深入人心。 

      德国人天生就喜欢摆弄东西:男人在家里修房子,女人在家里布置房间,这些事德国人做起来乐此不疲。许多家庭还有专门的工具房兼工作房,里面各种工具应有尽有。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家具、制作乐器,甚至造汽车、造小型飞机等。可以说,德国人对创新有一种狂热追求,这种融化在血液里的素质根本不用政府去号召。难怪德国在世界上有那么多创造发明,德国不愧是创新之国和出工程师的地方。 

      德国人非常重视保持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许多德国家庭,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能不能考上大学没关系,但只要孩子学到一技之长,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就不愁没前途。 

      政府也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德国的高等教育世界闻名,但真正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却是职业教育。德国在欧洲拥有最多的学徒工和工程师,所以尽管英、法拥有精英教育传统,并在某些尖端技术领域超过德国,但德国总体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英、法。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日耳曼人的骄傲。 

      在德国,对于技术创新或自主创新的名词已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创新的内容和效果。有关核能的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等,至今仍是德国普遍争议的话题,不同党派、不同利益团体、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得到的,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对决策者来说,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公众对技术创新的看法,只能通过广泛的勾通和交流,使公众认识到具体的某项创新政策所带来的实际好处。 

      所以,要问德国公众是如何支持创新的,答案很简单———德国人天生就喜欢创新,政府和社会舆论一直鼓励创新,德国公众也一直从技术创新中获得乐趣获得动力。 

      试想,一个8000多万人口、面积不大资源又匮乏的国家靠什么生存?凭什么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和世界第一出口大国?靠的就是热爱创新的民族精神,凭的就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德国人的秉性是少说多做,像牛一样吃草,像牛一样干活,不习惯空泛概念而更看重实际效果,他们对于自主创新的态度也是如此。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