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由此发现,土卫六是一颗非常活跃和复杂的星球,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各种气象和地质活动都很活跃,其表面有降水、侵蚀、海蚀等水文活动的痕迹,并存在液态或是气态的甲烷,土壤的构成成分不是岩石而是冰,且存在火山活动的迹象。
太阳帆代表未来太空飞行技术,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类探索太空的方式。美俄合作开发的,由美国行星学会资助的太阳帆飞船“宇宙一号”发射升空。但在发射后的第83秒,第一级运载火箭的发动机自发性停止工作,从而导致发射失败。
7月28日,经过5次紧急推迟,发现号航天飞机终于搭载着7名宇航员发射升空,并于8月9日结束14天的太空之旅安全降落。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航天飞机首次顺利重返太空并平安回家。
8月12日,“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成功发射。它重约2.1公斤,长6.5米,装有高清晰度成像设备、火星背景照相机、彩色成像仪及气候探测仪等,将于2006年3月进入火星轨道。其使命是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为未来火星登陆做准备。
美国重要的宇宙探索活动还包括:28年前升空的“旅行者1”号即将飞出太阳系,成为第一个进入太阳系外空间的人造航天器。
俄罗斯
俄罗斯在航空航天领域除了出台航天发展计划、制定航空工业发展计划外,还完成了21次发射,包括把第三位太空旅游者送上天。
董映璧(本报驻俄罗斯记者)2005年,俄罗斯出台了《2006年—2015年航天发展计划》。主要任务是保障全俄境内的通讯和电视转播,发展和完善俄现有的“格洛纳斯”卫星系统,获取地球遥感资料的数据,监测自然环境和大气,研究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实施太空载人飞行,完成对国际空间站的组装等基础科学探测任务。
2005年,俄罗斯共完成了21次发射,其中包括2次通过“联盟-TM6”载人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常驻航天员,2次通过“进步”号货运飞船输送给养,还包括发射了第三位太空旅游者。但发射中也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有5次发射未获得成功,包括俄美共同研制的“宇宙-1”号太阳帆飞船、欧洲航天局的“克里塞特”科研卫星等未能进入正常轨道。
2005年,俄还制定了至2015年的航空工业发展计划。俄各飞机制造企业今后将逐渐联合,并在2007年前建成联合航空制造集团。
法国
法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有大动作,阿丽亚娜频繁升空,世界最大双层舱客机A380首次试飞成功。
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1月18日,世界最大同时也是第一种纯双层舱客机A380在法国正式面世,标志着人类航空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并由此结束了美国波音747在大型客机市场上长达35年的垄断地位。4月27日,A380在法国图卢兹-布拉雅克国际机场顺利升空,成功完成首次试飞,这标志着A380飞行试验项目的正式启动,将有5架试验飞机完成共计2500小时的试飞。A380客机将于2006年开始投入运营,A380货机将于2008年开始投入运营。
2月12日,欧洲阿丽亚娜5EGA型火箭携带一颗通讯卫星、一颗实验卫星和一个测试火箭载重能力及各项技术标准的实体模型顺利升空,这是该型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也是阿丽亚娜火箭自首次投入运营以来的第164次发射。
10月14日,阿丽亚娜5型火箭携带法国军事通信卫星“锡拉库斯-3A”和美国“银河-15”通信卫星顺利升空。“锡拉库斯-3A”是法国军方第三代通信卫星系统的第一颗,用于加强通讯安全,配有专为法国军方准备的电子设备,定位、通信能力与前两代卫星相比大为提高。
11月16日,阿丽亚娜5EGA型火箭携带两颗通信卫星升空,此次共携带了总重超过8吨的两颗卫星升空,这一载重量也是迄今为止欧洲火箭运送卫星进入轨道的最高重量记录。
欧空局11月30日宣布,火星快车探测器发现火星曾经有水存在的重要证据,并探测到火星地表下储量丰富的冰层。科学家据此推断,35亿至38亿年前,火星表面曾被海洋覆盖。如果这一推论成立,将意味着46亿年前形成的火星初期曾是颗“水星”。
12月28日,俄罗斯联盟-FG运载火箭搭载着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首颗实验卫星升空。这颗实验卫星重600公斤,是“伽利略”系统首批两颗实验卫星中的第一颗,其发射目的是对“伽利略”系统进行技术测试。
德国
德国研制出能下陡坡、攀崖,甚至钻进裂隙的“蝎子机器人”。
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由德国承担主要技术任务的欧洲首枚月球探测器SMART-1经过17个月的漫长星际旅程,在年初抵达距月球表面470公里至2900公里的绕月轨道。它是首枚采用太阳能离子发动机作动力的探测器,利用自身的太阳能帆板所产生的电流喷射持续的带电粒子束来产生动力。
德国不来梅大学研制出一种“蝎子机器人”,这种仿蝎子机器人有8条腿,比轮式机器人更具优势,能下陡坡、攀崖,甚至钻进裂隙,因而更适宜在诸如火星、“土卫六”等星球上进行科学探测。
欧空局12月召开部长级会议,各成员国同意2011年重启EXOMARS火星探测计划,借助着陆器、探测器和深地钻头,在火星表面和地下寻找生命痕迹。欧空局还决定继续出资6.5亿欧元,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并考虑投入11亿欧元开发新型阿丽亚娜火箭以及意大利制造的“维加”火箭。
英国
英国要求政府重新考虑载人航天,发射最大国际海事通信卫星。
何屹(本报驻英国记者)英国皇家天文协会10月发布报告,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其反对载人航天的立场,使英国能在国际载人探月和火星探索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英国建造的最大国际海事通信卫星———4F2从太平洋海上平台成功发射升空。该卫星重6吨,是第四代海事卫星系列3颗卫星中的第2颗,主要用于提高全球通信系统能力。
加拿大
加拿大积极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为修复哈勃望远镜研发“加拿大手”。
王心见(本报驻加拿大记者)加拿大是国际空间站的参与国之一。1月,美、俄、欧、日和加拿大的航天部门主管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商讨后承诺,将在2010年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设。
2月25日,加拿大工业部长与航天局局长共同宣布,政府将拨款30亿加元,开发3个地球观测卫星,用于研究和区域开发等。
曾为国际空间站研制出“加拿大臂”及“加拿大臂2”的MDA公司,1月与美国宇航局签约,为其开发一套利用信息与机器人技术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在轨服务系统”———“加拿大手”,它将用于帮助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10月,MDA公司还承揽了另一项跨国工程,为美国宇航局将于2007年发射的“凤凰号着陆者”火星探测器建造一套完整的太空气象站。这套系统将帮助“凤凰号着陆者”探测火星北部地区的温度、气压及气象模型,为将来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加计划将在今后7年内投资1.15亿加元,开发新一代民用直升飞机,该项目总经费达7.256亿加元。
加拿大EMS技术获得美国一份超过2千万加元的合同公司提供,要求其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将于2013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设计一套精确定位传感器和一套可调过滤器。精确定位传感器将帮助望远镜能稳定地“盯住”光线微弱的星辰,以获得高质量的照片。它的精确度相当在100公里以外盯住一枚一分硬币。
日本
日本小行星岩石样品采集计划虽然受挫,但仍不减进军太空雄心,提出日本航天长期计划。
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日本小行星岩石样品采集计划受挫。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发射两年后,于11月12日向距地球3亿公里之遥的“丝川”小行星投放了小型观测器。但由于投放时机欠佳,登陆失败。11月26日,第二次登陆企图再度失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2月7日称,据接收到的数据分析,“隼鸟”很可能根本就没有采集到“丝川”岩石样品。
1月,日本决定从2005年度开始研究第四代间谍卫星,以强化监视朝鲜核设施,使侦察卫星小型化,进一步提高机动性,对地面进行拍摄时在有限的最佳摄影瞬间拍摄更多的图像。
3月16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提出了日本航天长期计划,内容包括20年内实现载人航天飞行,30年内开发5马赫“极超音速”飞机并投入飞行。于2008年进行宇宙空间站转移飞行器(HTV)的实验飞行。到2015年,在提高用H2A火箭发射转移飞行器可靠性的同时,完成转移飞行器密封舱回收技术,为转移飞行器安装机翼。接下来的10年,制成像俄罗斯“联盟”号一样一次性飞行的载人宇宙飞船,进而着手开发多次使用型载人航天飞机。另外,预定到2025年,建成可供人停留的国际月球基地。预定2006年发射探月卫星,以积累宇宙空间站经验,确立日本自己的载人航天技术。
以色列
以色列参与欧洲伽利略计划的技术研发,推出最新型商用宽体喷气式飞机。
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在欧洲伽利略计划中,以色列主要负责全球巡航卫星定位系统的开发和研制,预计投资1800万欧元。
在“金星计划”中,负责首个微型卫星的开发与发射,预计投资1400万美元。
5月3日,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制造的最新型商用宽体喷气式飞机G150首次试飞成功,标志着世界同类型商用飞机的性能又有进一步提高。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为0.85马赫,飞行高度为45000英尺,可无间断飞行2700海里。12月,以色列“箭式”反弹道导弹系统又成功
进行了一次拦截更大高度导弹的试验,以检验“箭式”导弹系统改进后的系统性能,这是该系统迄今为止所进行的第14次飞行拦截试验和第9次配备完整火力系统的拦截试验。
韩国
韩国将2005年定为宇宙开发元年,系统推进航天事业。
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韩国政府将2005年定为宇宙开发元年,继续有计划、有系统地推进航天事业。
2005年5月,韩国颁布实施了《宇宙开发振兴法》,并修订了《宇宙开发中长期主要计划》,同时还选定了自己的宇航基地并开始开工建设。航天员的选拔业已正式开始,计划2006年派遣自己的宇航员到俄罗斯受训,并于2007年乘坐俄罗斯飞船上天。同时,韩国也加大了宇宙开发重要意义的公众宣传活动。
乌克兰
乌克兰完成无人飞行器模型研制,建造太空垃圾雷达探测站。
何永晋(本报驻乌克兰记者)3月,乌克兰完成无人飞行器“小鸨”基础模型研制,并于夏季开始进行飞行试验。
乌“韦列斯”航空公司设计局的“卡尔松”号垂直起降飞机研制进入了有一架可用计算机控制的双座式模型机试飞的阶段。
在哈尔科夫州巴拉克列亚镇开始建造乌克兰第一个太空垃圾雷达探测站。它能接收被太空垃圾反射的雷达信号。哪怕它只有火柴头大小。
能源环境
美国
美国绘出80米高度风速分布图,筹建世界最大太阳能发电站。
张孟军(本报驻美国记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绘制出地表以上80米高度的风速分布图。分布图显示,全球潜在风力发电能力超过70万亿瓦,只需开发这一风力发电能力的20%,就能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美南加利福尼亚爱迪生公司8月10日宣布,拟在洛杉矶市东北110公里外的沙漠中建立一个面积达2.7万亩的世界最大太阳能发电站,采用太阳能汇聚发电技术,比目前流行的太阳能光电电池板技术的效率高一倍,发电量可达50万千瓦。
外来物种入侵已使美国每年损失1250亿美元。据康乃尔大学估计,由世界其他地方进入美国的外来动植物有5万种,所造成的年经济损失为1250亿美元。2005年,美国政府开始绘制全美外来物种分布图,以更好地跟踪外来入侵物种状况,确定如何应用化学药物、机械或生物方法更好地清除这类物种。
《京都协议书》于2月16日生效。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制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拒绝执行。
德国
德国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开发零污染发电技术。
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2005年12月欧盟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欧盟已有16国以对2004年8月德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为依据,推广可再生能源。根据德国环保部2005年7月统计,德国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已达10%,德国政府希望在202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至少提高到20%。
2005年德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开发商必须出具“能耗证明”。
德国亚琛技术大学的6个研究所联合进行了零污染发电厂技术开发。其原理是煤粉将不再用含有79%的氮和其它微量气体的空气来燃烧,而是采用纯氧。这样可以减少80%的废气排放,剩余的20%二氧化碳,可以采用技术手段进行分离、收集。
德国自制的U212A级U31和U32潜艇交付德国海军使用。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技术潜艇,其动力采用钠汞燃料电池,是潜艇动力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俄罗斯
俄罗斯建设首座束状反应堆,研发核能火箭发动机。
董映璧(本报驻俄罗斯记者)由俄科学院、原子能局和教育科学部共同筹建的俄罗斯首座束状反应堆开始施工,功率为100兆瓦,造价接近1.6亿美元,是东欧最大的束状反应堆,计划于2007年建成。
俄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在2005年宣称,俄正在研究利用核能为火星探索提供动力的可能性。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液燃火箭担不起未来大规模空间探测的重任,利用核能火箭发动机及其动力装置是唯一可行性的方案。
法国
法国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选址中成为最后胜出。
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6月28日,来自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代表在莫斯科达成协议,将代表世界未来能源科技最高水平,世界最大核聚变反应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建设地址确定为法国南部的卡达拉什。这一为期30年、投资超过100亿欧元的国际超大型科学合作项目将于2006年启动。
法国科研人员4月发现,环境污染竟然也是导致人类变胖的一个因素,某些形式的污染如由汽车发动机制造的燃料不充分燃烧所形成的苯芘或二口恶英,会使脂肪细胞的β键凝聚从而堵塞脂肪细胞的脂肪酸出路系统,导致脂肪细胞加速复制。
加拿大
加拿大资助风能发电,重视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
王心见(本报驻加拿大记者)在2005年财政预算中,加拿大政府对风能开发的资助增加了3倍。在今后15年内,政府将投入9亿2000万加元用于风能开发。到2010年,加拿大风力发电能力将达4000兆瓦,可满足100万家庭的电力需求。
4月13日,政府公布了《在气候变化上迈步向前———实现我们在〈京都议定书〉上承诺的计划》,提出通过六方面工作,实现在2008至2012年间每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70兆吨的《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加拿大政府在这份计划中估算,为了做好这六个方面的工作,实现《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加拿大联邦政府需要的投入最高约为100亿加元。这些投入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为投入40亿至50亿加元设立气候基金。其它较大的投入是投入20亿至30亿加元建立合作基金,及投入10亿加元开发可再生能源。
加拿大巴拉德公司3月宣布,该公司研制的燃料电池可于2010年投入使用。其生产的车用燃料电池的产品寿命为5000小时;低温零下30摄氏度可以启动;功率密度达到每升2500瓦;成本为50万单位电池组每千瓦功率30美元以下。
日本
日本开发出可卷起来的超薄型充电电池,燃料电池为无人深海探测器助力。
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开发的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浦岛”号,2005年3月连续航行317公里,创造了无人深海探测器的续航距离新纪录。
2005年12月,日本NEC公司开发出可以卷起来的超薄型充电电池,这种电池不含金属,利用有机材料制成,30秒可完成充电,可广泛应用于IC卡和电子纸等薄型电子装置。该新电池只有0.3毫米厚,电压3.7伏,和锂离子电池相同。
三菱重工业公司宣布,该公司和鸟取大学共同研究开发出一种使植物根部迅速生长的技术,这一新技术可调节育苗土壤的硬度、温度、含水量和营养成分,使树木在沙漠中的成活率更高。研究人员用大豆进行了试验,播种后7天,大豆根部生长了38厘米,而一般大豆根部在同样环境和时间里仅能生长8厘米。
以色列
以色列探索氢能技术,投巨资用于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
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与瑞典、瑞士和法国同行联手,利用最新太阳能技术,通过创造容易储存的中间能源的方法,使得利用氢能变得容易和可行。这一技术离工业应用要求已经非常接近。
以色列投资6亿美元用于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项目,投资额度仅次于交通运输业,位居第二。目前在建和将要破土动工的海水淡化项目共有四个,其中在地中海南部城市阿诗科隆的海水淡化厂,水处理能力为1亿吨>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
在废水与垃圾的处理和回收方面,魏兹曼研究院与特拉维夫大学的有关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由分子联合体组成的纤维素分解剂,这种分解剂可以分解来自树木、棉花和其它植物的纤维素。并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这种人造分解剂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将不同的结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终于找到了提高对人造纤维素分解效果的分解剂。
乌克兰
乌克兰研制出无污染液氮汽车实验模型,研发新一代缆式工艺温度测控仪。
何永晋(本报驻乌克兰记者)2005年3月,乌克兰研制的体重350公斤、1千瓦马力的环保型液氮汽车实验模型首次展示。现在已开始研制下一个具有更好低温性能的模型车,研制者希望,第二部模型车将成为包括小公共汽车在内的乌克兰各种低温汽车的雏形。
乌克兰利沃夫“热仪表”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研制出了对现代冶金、电力(特别是核电)、精密仪器等许多工业部门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一代缆式工艺温度测控仪,其测温最大误差远小于现有缆式测温仪器所能达到±1%。
巴西
巴西继续推动汽车绿色燃料的应用,立法保护自然资源。
邓国庆(本报驻巴西记者)巴西的绝大多数交通工具由纯酒精发动,其它由80%的酒精和柴油混合驱动,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估计几年之内,巴西蓖麻的年产量可达到200万吨,能生产生物柴油1.12亿公升,并创造1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巴西社会公共部门和环境组织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严格立法、建立监督机制和规范经济活动。巴西拥有世界20%%的生物种群,建立环境保护区是当前和未来投资的重点之一。鼓励在不同区域开展有益于生物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通过建设环境培植国家就业和收入的新增长点。(三未完待续)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