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如何确保21世纪美国的持续繁荣。委员会于10月15日发表题为《为使全体美国人在21世纪获得高质量就业,美政府应采取的紧急措施》的报告,提出四项措施:一、培养1万名优秀教师以教育出1000万名优秀学生,大幅改进12年级制学校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二、增加基础研究投资。应在未来7年中,每年使基础研究的国家投资增加10%。政府每年应向杰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200个新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拨款50万美元。三、培养、招聘和留住最优秀的学生、科学家和工程师。四、鼓励创新。通过使美国专利系统现代化、调整税收政策来鼓励创新。对合格的研发投资,政府应增加税惠程度,从优惠20%增加到优惠40%。
董映壁(本报驻俄罗斯记者)2005年俄罗斯科技政策的最核心内容是正在酝酿和制定中的大规模科技体制改革。
据统计,俄科研人员的总数居世界第一,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2%(发达国家为30%),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每年不到3亿美元,这与俄罗斯的世界科技大国地位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极不相称。另外,俄科学界面临后继无人荒,大多数年轻人因工资低和科研效益不高离开研究机构,到国外谋生或从事商业活动。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此提出严厉批评,认为俄现有的科学体制、机构和经费分配机制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科技界进行大规模改革。目的是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科学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引导俄罗斯走知识经济的道路。
主要方向是解决俄基础科学研究分散、条块分割的局面,合并一些基础科学研究所,将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单位列入国家机构,研究经费由政府保障;从事应用和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将改组成股份公司,50%以上的股份属于国家所有,在现有的58个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上组建5-7个国家大型实验室,其中包括航空技术领域、原子能技术领域、武器装备技术、宇航研究以及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实验室,它们将承担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的实施。同时将国家科学中心的数量减少到25个—35个;在2008年前将科研人员的月工资提高到1000美元,年轻科研人员的工资增加到700美元;将现有的1500个国有研究所的数量减少到250个,一半以上改组成为股份公司;科研经费的分配实行竞争申报制度;将科学院和高校适当结合起来,在科学院系统建立大学;组建科学院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公司等。
从上述改革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次改革是对俄科技研究领域的大规模重组,建立全新的科研体系。但有关的改革风声一经传出,立即在俄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为此,俄教育与科学部系统公布了相关改革的方案,以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征求科技界的意见,推进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陈超(本报驻日本记者)近年来,日本认识到,围绕“知识”创新,日本与欧美各国、中国、韩国等国的竞争将越发激烈。在21世纪,只有在技术创新上胜出的国家,才可充分享受到经济的繁荣。因此,日本在制定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时,充分考虑到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政策。
该计划将于2006年开始执行,预计未来5年中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为27万亿日元。该计划对日本的科技战略、科技发展走向以及经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计划提出了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三理念:通过创造知识、运用知识为世界做贡献(指通过科学研究创造出新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解决面临的各类问题。同时通过将这些知识向世界传播、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提高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依存程度);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指通过创造高附加值的物品或服务、切实保证就业机会来提高日本以产业技术能力为代表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保证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安全、稳定、生活质量高水平的国家(指维护老龄社会中的国民健康水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稳定供给食品、能源,协调地球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维持稳定的国际关系)。
第三期基本计划还规划了日本科技发展的四个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与材料、信息通讯、环境及其复合学科。
这四个重点领域以及重点学科的研发工作具有极高的波及效果。计划提出:对于那些将来有可能大幅度发展、有很强应用前景的学科要进行机动性资源分配、通过不断修正重点领域范围,把真正重要的学科切实囊括进来。另外,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科研命题,积极谋求不同学科的融合,从基础阶段研究开始促进新学科的形成。并提出,基础研究项目需要从长期支持的角度推动处于萌芽阶段的、百花齐放式的研究工作。要用举国之力培育、维护“多样性温床”。许多优秀研究项目都是以个人或小型研究团队为主的研究。对于此类研究需要靠竞争性资金进行优先性、重点性资助。
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人口总数开始趋于减少。而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围绕人才、技术等知识资产展开的国际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因此,日本要努力保证科技人才的质量。对策包括:给予研究资历不足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研究人员以崭露头角的机会;让优秀科学家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重视高级技工的培养教育等。
第三期计划还提及加强科技界与经济界乃至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大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占领标准化高地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建立“科技为社会服务,社会需要科技”的双向信息交互体制等。
毛文波(本报驻法国记者)为加速成果转化,提高工业竞争力,2005年7月12日,法国政府出台了一项作为振兴国家经济发展重要举措之一的“竞争点”计划,旨在通过整合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法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法国工业的高新技术含量,进而推动法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所谓“竞争点”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将企业、培训中心和研究机构以合作伙伴的方式组合起来,以本地区优势产业为先导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作用,共同开发以创新为特点的项目。这种合作一般以共同的市场或科研领域为基础,对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最大范围的整合与互补,从而尽可能地提高竞争力,以期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按照目前的方案,法国政府将在今后3年内对66个“竞争点”提供15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其中3000万欧元用于减免税务和减轻企业负担。
为了确保这项关系法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技术创新计划能够有效实施,法国政府在2005年新成立了“企业创新署”,还将“国家科技创新署”与“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合并,成立了“OSEO”集团,会同原有的“国家研究署”以及法国最大的国营金融机构“储蓄与信托银行”,一起配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和运作这一计划,在技术推广和运用、资金筹集和分放、研究人员招聘到海内外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环节上给法国的相关企业以具体而实在的服务。
顾刚(本报驻德国记者)2005年德国新公布的技术能力国际比较研究报告显示,德国经济技术在研究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继续位于世界顶尖行列,德国科学家在本国及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都有所增加,在研究成果向产品和服务转化上更加富有成效。近年来,德国研究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平均每年增幅超过8%,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达到15.6%,仅次于美国。
为了持久保持领先地位,开辟未来市场,2004年德国政府正式启动“主动创新”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联合经济界和科学界的力量,在研发领域缔结“创新伙伴”,开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2005年政府加大了这一创新战略的执行力度,提出要使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3%。2005年6月,德国正式批准“顶尖科研资助项目”以及《研究和创新协定》,为今后10年德国的科学和研究创造条件。
根据“顶尖科研资助项目”,德国将在2006年至2011年间投入19亿欧元,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着力培养青年科学家。挑选出10所最有竞争力的大学,每年平均额外投入2100万欧元。建立30个顶尖研究中心,每年分别投入650万欧元。此外,该项目将为青年科学家设立40个专项研究院所,每年分别资助100万欧元。《研究和创新协定》主要是针对大学以外的大型科研机构,根据这一《协定》,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每年至少要保持3%的增幅,为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机会,实现跨机构间的合作。
王心见(本报驻加拿大记者)近两年来,加拿大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一直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为重点。2005年,加政府继续采取措施促进这一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
5月,加政府宣布成立技术商业化专家小组,以促使更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商业化。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以下几方面向政府提出建议:1.如何在保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促进鼓励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2.如何更好地利用公共资金支持使加拿大工业与普通大众受益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3.对加拿大技术商业化的环境进行评估,包括风险投资、高素质人员、基础设施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等。
为了更加有效地促使科研成果商业化,加拿大还调整深化了一些科研计划。9月份,加拿大工业部宣布,政府明年将推出新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支持项目“转化技术计划”(TTP),以取代目前实施的“加拿大技术伙伴”计划(TPC)。TPC是加拿大于1996年创立,对加私营性科研和创新活动进行资助,促进成果实用化的联邦基金计划,而“转化技术计划”把这一目的更加明确化:使先进的技术研发能转化为产品。与前一个计划不同的是,“转化技术计划”将向所有的技术领域开放,并特别照顾中小企业。为了保证项目效果,“转化技术计划”将特别重视管理、责任、透明及遵守项目合同。它将设立专家委员会对申请项目从创新性及市场前景两方面进行评估,并聘请独立机构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何屹(本报驻英国记者)到2005年为止,英国对科技的投资10年来已增加了一倍,不仅如此,其十年科技发展框架还在不断修订中,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是2005年英国科技政策的重点。布莱尔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列入政府优先考虑的议题,并借G8峰会及英国担任欧盟轮值国主席之机,积极展开外交斡旋,虽然由于美国的反对,英国所期待的后京都议定书未能实现突破,但毕竟各国领导人在G8峰会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是能源政策。由于国际油价的爆涨,再加上英国已从油汽自给自足转变为进口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可替代能源的寻求问题引发了政府和民众的关注。除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外,是否继续修建新的核电站也引发英国社会针锋相对的争论,并形成了支持与反对的两大明显阵营。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布莱尔政府在左右未明之际,只能举棋待定,但随着英国现有的核电站不断退役,这一有争议的议题迟早会得出定论。
英国政府于2005年投入5000万英镑成立公私合作机构,全力支持干细胞研究,以保持英国在生物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卫生部门与各大制药公司及生物公司联手,宣布投资5亿英镑,力争将英国打造成为全球制药和医疗中心。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研究机构及各大院校之间紧密合作,国有私营部门协调配合,成为英国创新的有力武器。
田学科(本报驻以色列记者)2005年,是中东安全形势趋于好转的一年,以色列经济发展也继续向好。在科技投入上,2005年,以继续维持去年的水平,研发投入约占GDP的4.4%,其中,政府的研发投入约占GDP的1%。共有325家高技术公司、530个项目获得了总计19.5亿谢克的政府投资。
2005年是以色列教育改革年,于2003年9月成立,研究如何巩固教育基础,对中小学教育实行改革系列问题的“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了最后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有:要求对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关停并转,减少教师数量,延长教学时间,集中财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同时要求政府大幅提高教师薪水,使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9400谢克,超过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准(约7000谢克)。1月16日,以色列内阁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这项教改方案,责成教育部和财政部成立协商小组,解决教师工资、定员等问题,并要求教育部长每两个月向内阁汇报一次改革进展情况。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蛰伏,以色列的风险投资基金从2004年开始活跃,2005年继续保持活跃势头。风险投资对以色列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992—2004年,风险投资基金共筹集到91亿美元,全部用于以色列的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2005年上半年,有200多家高技术企业接受了7.37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5%。从200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吸引风险投资最多的是生物技术企业(包括医疗器械)和软件企业,两者吸引的风险投资所占比例分别达到65%和19%。说明生命科学技术和软件业依然是风险投资最为看好的两大高技术产业。
邰举(本报驻韩国记者)2005年是韩国重塑科技管理体制的一年,韩国科技副总理制正式走上前台。科技部长官被提升到副总理级,并在科技部成立副总理级的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创新本部,由科技部长亲自担任本部长。
通过科技副总理制,成立于1999年的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该委员会由总统担任委员长,对科技投入、科技资金分配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制定提出建议和意见。
随着基础科研排名连年下降,韩国政府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8月,出台了《基础研究振兴综合计划》,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利用基础研究设备、建立更有利于长期基础研究的科研体系、鼓励个人研发活动等。
对理工科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刻,着手构筑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005年出台了若干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如,《理工科技人才培养支援基本计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实现创新人才强国战略》计划,确定了2005年至2010年间的三大目标。包括通过完善大学间的竞争体制和激励措施促进大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研发型的大学和培养领军人才;强化产、学间的联系与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按照这个强国战略,韩国将在未来5年间投资6兆4500亿韩元。
1月,韩国颁布实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育成特别法》。5月,大德研发特区正式开始建设,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将其建成韩国科技创新的中心基地,韩国的硅谷。成为推动韩国经济成长的加速器。
韩国2005年的科技发展工作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调整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管理措施,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研发项目成果评估的制度化建设中态度积极,《研究开发成果评估及成果管理法》正在制定中。但在具体的科研领域,韩国拿得出来的重大成果不多。相反,一度令韩国人引以为傲的黄禹锡研究成果被发现存在造假问题,不仅其论文丧失了价值,也对韩国的科技事业造成了重大打击。
韩国国家级的“成长动力开发事业”主要包括三大计划,大型国家研发事业、下一代成长动力事业和21世纪尖端技术研发事业。其中大型国家研发事业是国家投资促进的、具有产业前景的大型应用技术集群。韩国2005年选定了今后5年政府推动的6大项目: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政府投资4500亿韩元)、大型地效飞行器(政府投资1700亿韩元)、海水淡化核反应堆(政府投资4388亿韩元)、早老性痴呆药物开发和小型废气发电用煤汽涡轮机。
邓国庆(本报驻巴西记者)长期以来,巴西科技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研发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科研队伍,致使科研与企业需求脱钩,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矛盾,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了科研人员与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性较差,科技体制束缚技术创新,许多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05年巴西科技部致力于抓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已出台的《科技创新法》核心内容是允许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可同时在私人企业兼职从事科研与成果转化,并可申请专利。同时规定,公立科研机构可向任何研究公司或个人出租其实验室或研究设备,允许科研机构自行成立研发公司;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予以优惠贷款。这些措施将极大地调动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积极性,对巴西科技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国家科技委员会和科技部调整了科技投入政策,一举改变了以往科研投入集中于发达地区的做法,强调加快科技投入的分散化,尤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投入。2005年将行业基金的30%投入到欠发达地区,鼓励欠发达地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巴西非常重视与发展中大国的科技合作,目前与印度科技合作的主要领域是人体健康与生物信息、生物技术、海洋科学、再生能源、新材料、气候研究、航天技术及基础研究等。与南非科技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农贸、工业技术、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能源、环保及环保技术、信息产业、航天与航空、基础工业技术、海洋及南极、人力资源和科技政策等。
何永晋(本报驻乌克兰记者)今年是乌克兰“民主派”上台执政的头一年。一年来政绩寥寥,在科技领域尤其如此。
乌克兰继承了前苏联1/4的科技实力和75%的科技专利,可见15年前独立之初,乌克兰科技底子之厚。如今,这一切都已是昨日黄花。最近10年,乌克兰科研课题减少一半,研究人员数量减少8/9。特别严重的是:乌克兰科技界青年人少,中年层已基本空白。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仍为两个:科研经费太少、科技管理体制依然老套。2005年乌“科研与科技活动”预算经费为20.28亿格里夫纳,占GDP的0.51%,离乌法定的1.7%还远得很。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普遍存在课题费给不到“真正搞研究者”手上的问题。
面对这种状况,新政权和昔日“库奇马时代”一样束手无策,还出现了一些决策性错误。其中最严重的是,2005年的国家预算法中止了原有的国家创新活动法、技术园法等法案;3月宣布停止所有技术园的活动,几个月后又不得不恢复;5月曾试图撤销国家航天局等。
5月下旬尤先科总统提出国家科学院在保障乌克兰“实现积极转变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中的作用与任务”,以及关于科研部门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的若干“要点”。5月25日国家科学院主席团通过一项决议,表示支持成立直属总统的工作组来制定国家科研领域改革的“构想”,同时提了一些“要点”实施措施。
但直到10月3日尤先科才签发了一项总统令,指示成立上述工作组。并规定工作组在2006年1月1日前将“构想”的草案制定出来送审。(一未完待续)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