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二论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
  • 知识产权事关生存和发展全局
  • 南非的科技创新政策
  • 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5)
  • 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4)
  • 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惟有创新
  • 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3)
  • 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2)
  • 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1)
  • 三论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中国将成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

    P>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近期英国有关报刊的基础上,从几个侧面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技术创新目前状况的认识。 

      研发经费比较 

      英国贸工部今年10月下旬披露了英国公司和世界其他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比较。 

      英国《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都认为,在全球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中,英国只占54家,低于德国的63家、日本的210家和美国的420家。英国企业中,只有葛兰素史克公司年研发投入达28亿英镑,进入前15位。报告指出,英国企业在制药、航天和国防的研发投入,已经占到了整个国家投入的一半以上。英国报刊惊呼,欧洲公司去年的研发投入只增长了2%,而同期美国和亚洲的研发投入却增长了7%。欧盟科技专员JanazPotocnik称,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欧盟将失去在全球知识经济竞争中领先的机会。他预言,到201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率将超过欧盟。 

      中国信息产业提升体现创新能力加强 

      英国《经济学家》10月22日载文称,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与外国公司关系密切,但这一形势正在改变。印度的优势在软件外包,中国的优势在低成本的制造业。 

      目前,中国和印度的信息产业都有大的企业研发中心。中国每年付出的许可证费用很高。中国自己能有3G标准,外国公司不得不将许可证费用减低。简言之,中国加速缩短开发周期或开发新的可选路径,特别是在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变得重要了。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在个人计算机制造业,假如中国供应链条中断几周,将使世界整个生产停顿。西方企业害怕中国企业吃掉世界的大餐,但中国在信息产业上仍是低端产品多,由因特尔把持芯片处理器和微软掌控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局面尚未打破。另外,目前在中国获利最大的是海外在中国开办的公司,海外投资公司占中国2004年出口信息和通讯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87%。 

      从2002年到2003年,中国自己的发明专利增长了一倍,外国公司在华专利增长了4倍。中国不但开始重视专利,而且开始重视开发自己的标准,比如像3G和DVDs。上世纪90年代曾任美国专利局局长的布鲁斯·兰姆认为,中国和印度正在成为新兴的技术创新中心,20年之后,中国和印度的专利将分别超过美国。 

      现在,西方媒体提到最多的中国公司是华为和中兴。这两家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销售额的10%。但从总体上说,中国在计算机和外围设备上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而发达国家占5%。 

      对中国论文和人才质量的分析 

      另一个情况是,亚洲科学论文在ISI上的引用率2004年上升到25%。一项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组织的研究表明,中国在纳米技术顶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10年—15年内,亚洲发表的纳米技术论文将超过美国。 

      中国和印度还都得益于离岸创新。第一波是制造业转移到低工资东部发展中国家,第二波是研发增加了外包或在海外选地,几十个高技术实验室在中国或印度建立起来。微软在中国的研究人员说,中国总是能发现最好的人才,这是中国成为科学超级大国的关键。 

      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称,中国大学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在外企工作的技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将对跨国公司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产生严重影响。这项历时1年的研究对83位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人力资源专家进行了访谈。接受访谈者认为,尽管目前中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数量众多,但在工程师、财务人员、会计师、精算师、通用型人才、生命科学研究员、医生这9类职业中,平均只有10%左右的中国求职者适合在外企任职。研究报告作者之一、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高安德说:“今年中国将有310万大学毕业生,在庞大的毕业生队伍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胜任服务出口行业的工作。”这份研究报告显示,未来10年—15年,中国需要7.5万名能在国际市场中有效工作的中层经理,此类人才缺口巨大。 

      预计从2003年到2008年,大型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共需要7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对最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争夺将达到白热化程度。高安德分析说:“中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将使那些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遇到困难,企业越来越难在关键的服务和管理职位上找到合适的员工。” 

      中国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英国《金融时报》10月19日载文称,中国在创新上仍有几个不足: 

      一是企业文化不足,中国改革开放仅20年时间,积累不够。二是缺乏人才,虽然到2004年毕业生可达130万,但质量不足,特别是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善于在全球化形势下工作的人才。三是缺乏有经验和远大目标的企业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 

      《金融时报》10月25日文章认为,美国硅谷是世界创新最好的模式,其最大优势是知识扩散和科学研究与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相比较,中国政府研究机构与工业界联系还较弱。 

      欧盟如何应对中国崛起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持有矛盾心理,一方面为中国巨大的市场所吸引,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发展会动摇欧盟在世界上的地位表示担心。 

      中国的崛起加速了本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15年前,中国甚至都不是欧盟前10名的贸易伙伴,但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向欧盟出口第二大国,欧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进口伙伴。欧盟必须保证有高质前沿科研,否则欧洲将不能作为知识和创新的领先者。然而,文件过多,税收刺激不足,连续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发散等,都会对欧盟的研发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欧盟15国目前在研发上投入最多的领域依次是汽车及零部件、制药和生物技术、信息产业中的硬件、电子和电力、化工、航天。与美国相比,以上领域中,欧盟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和电力、化工与航天领域的投入高于美国,其他都逊于美国。 

      英国《金融时报》10月12日载文指出,对科学一味的保护不是好的选择,欧洲需要更多与亚洲国家建立国际研发合作机制。 

      欧洲之所以要加强与亚洲尤其是与中国的联系,是出于与美国、日本企业进行竞争的战略考虑。在经济上,当今欧洲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工业与市场业已成熟,投资机会较少;而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在急剧扩大,可以为欧洲企业最大限度地提供投资机会和产品出口。在技术上,欧盟不仅是对中国技术和设备出口的头号供应商,而且邀请中国参加了欧洲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计划。目前,中国正在与欧盟谈ITER的合作事宜。 

      一些英国人士认为,中国的科技能力在整体上距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在一些领域已具备相当实力,能够与英国的科研机构进行水平式合作,与其进行市场竞争,不如进行竞争前的合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加强与欧盟国家的科技合作,可以提高自身的起点,加快前进的步伐。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