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稀土农用前景广阔
  • 美国知识产权政策—国外知识产权政策(一)
  • 美国科技创新政策—国外科技创新政策(一)
  • 点击微软中国2005关键词
  • 记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回顾
  • 创新让制鞋业变绿
  • 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带来新机遇
  • 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不我待任重道远(图)
  • 创新实现清洁饮用水和处理污水两手抓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国际要闻:架起科技与公众的桥梁

    骗的替罪羔羊,常常不加分析地接受权威人士所告之的任何事情”。此话未免有些刻薄,但在某些时候,科技新闻报道者主动辨别真伪的意识与能力确实不够,这也是科技新闻传播中屡屡出现负面效果的根本原因所在。 

      科技记者是科技界与公众间的桥梁,应该为公众提供一个展示当前科学进程的窗口,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同时,还应该着重让公众理解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使他们能以科学的模式了解世界,从内心深处拒绝愚昧思想。 

      记者:科学研究内在的不确定性对新闻报道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好新闻价值与新闻平衡的矛盾? 

      马赛罗:不确定性、随机性和风险性是科学研究的精髓。但是,科学报道要准确,这是科技新闻的灵魂。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以及程度表述、意义评价等都应该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尤其是对某些科技成果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拔高。 

      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各个科学领域,专业性很强。如果只是堆砌术语,自然可以保证报道的准确性。但新闻的另一本意是传播,枯燥乏味的行文会使科技新闻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科技新闻的贴近性也同等重要,要深入浅出地报道科技新闻。要善于利用细节,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无论从作品题材还是写作技巧上,具有贴近性的科技新闻普遍受到媒体和大众的欢迎,这也是媒体和新闻面对市场的必然选择。 

      在把握好正确性的基础上,把科技新闻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诠释出最新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到传播科技事实与传播科学精神并举,让读者意识到科技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记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以及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新闻从业者有何新的要求? 

      马赛罗:科技新闻从业人要更加专业化,更加讲究科学素养和新闻实践兼备。对于科技类的媒体和科技新闻来说,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不容忽视。较高科学素养的编辑、记者、编导,才能保证科技新闻的内容严谨可信。英国BBC科技报道的最大特色是自行摄制科普电视片,以自然历史(生物学及古生物学)题材见长。这些电视片的脚本由科学家参与审订或亲自撰写,保障了内容的严谨。BBC负责科普片摄制的工作人员本身也有很高的科学修养,一些人已超越了传媒工作者的身份,实质上已是工作方式较为特殊的科学家,获得学术界的认同。在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科技记者中,就既有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和行医执照的专家型医学记者,也有连续跟踪采访多个科技主题、跑遍五大洲的“探险采访专家”型记者。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