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稀土农用前景广阔
  • 国际要闻:架起科技与公众的桥梁
  • 未来在我们手中
  • 李政道:借鉴科技历史 把握创新机遇
  • 自主创新呼唤配套政策和环境
  • 人类生存最危机的11个难题
  • 自主创新为巴西经济再添活力
  • 高速公路成为美国制造业的仓库
  • 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不我待任重道远(图)
  • 创新实现清洁饮用水和处理污水两手抓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从耕作开始的创新革命

    兄弟哈特和帕尔发明了内燃机驱动拖拉机,它比蒸汽机拖拉机既小又轻,只使用一桶燃油就可供全天运行。哈特和帕尔建立了第一家拖拉机制造公司,哈特-帕尔3型拖拉机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但随后,亨特·福特就推出了重量只有1吨、售价为395美元的Fordson牌拖拉机,不久便称雄拖拉机市场,占有了75%的美国市场及50%的世界市场。 

      即便如此,拖拉机市场仍然充满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促进创新。拖拉机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并被设计成有通过更高地面障碍物的能力,使其既能拉着耕作机具,又能穿过未收割的谷物。1922年,国际收割机公司又推出一项创新,即所谓的“动力牵引”。这种装置由金属轴组成,可通过万向节将发动机的动力直接传输给牵引的机具,如收割机。1933年,它又设计出专为农业应用的橡胶轮胎,使拖拉机能在崎岖不平和泥泞的田地里发挥功效。 

      拖拉机的销量也因此直线上升,1951年,仅在美国就销售了80万。 

      20世纪30年代,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发明是又一项大胆创新。它将谷物收获的两个过程合二为一:将收割谷物和脱粒结合在一起。相比之下,摩尔发明的联合收割机需要20匹骡子拉动,因此很难推广。改用柴油机驱动的联合收割机立即风靡一时,它像一条移动生产线,能自动收割、脱粒和筛选,还能利用传送带将谷物送上卡车。 

      目前,自动联合收割机一趟可收割9米宽的作物,可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操纵其移动,并能测量和分析收割情况,因而使谷物收获生产率提高了600倍。 

      当然,不同作物有不一样的收获方法。例如,玉米的收获就得到了极大改进。1954年,一种“采摘玉米穗附件”被装到联合收割机上,可在农田现场实现玉米脱粒。在1900年,一个人干一天也只能脱出有限的玉米粒,到了20世纪末,装有8行“采摘玉米穗附件”的联合收割机,不到5分钟就可脱粒3500升玉米。 

      1938年,诺尔特发明了一种自动打捆机,使干草的收获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久,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可以实现自动化收获。诸如樱桃、柑橘及核桃等都实现了机械化采摘,甚至很容易挤伤的西红柿、葡萄和黄瓜也实现了机械化采摘和分类。 

      美国机械工程师们发挥其聪明才智,最终解决了机械采摘棉花的难题。由于棉桃拥有很强的黏着力,因此采摘棉花是一种劳动力密集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德克萨斯州的约翰和马克兄弟设计出了“轴型棉花采摘器”,这种装置由可加湿的转动轴构成,能从绽放的棉桃中仅抓出棉纤维,而保持棉花其他部分完整无损,抓出的棉纤维被吸入漏斗中保存。“轴型采摘器”甚至比手摘棉花还干净。可惜,约翰和马克设计的采摘器无法用流水线生产。1943年,国际收割机公司研发出了第一台商用轴型采摘器,从而彻底解决了棉花的自动采摘问题。 

      水的灌溉已逐渐成为农业中的重大问题。1952年,泽巴赫设计出了一种“自推进喷灌器”,从而使美国的农田灌溉率增加了4倍。这种灌溉器还可用于喷洒农药和除草剂。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