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势,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但也增加了我们引进人才的难度。因此,要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重点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目标是提高我国自主开发人才资源的能力。从国际经验看,鼓励我国科技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一个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当前,随着我国整体科技产出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要进一步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支持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特别是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牵头的重大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积极改进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按照整体规划、宏观管理、分类指导、加强服务的原则,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和科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制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依托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培养锻炼队伍,努力形成创新团队,形成一边出成果、一边出人才的良好局面;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中,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适应人才需求新变化,坚持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增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在人才评价方面,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科技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的不同领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人才使用上,选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长,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使人才在最适当的岗位发挥其长,让人才在最佳的年龄段尽显其长;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鼓励学术冒尖,提倡学术民主,反对学术官僚主义。在人才激励上,加快对人才资本市场运营层面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按照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要求,树立为科技人才创造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的观念,让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技术、管理等参与分配,得到应该得到的正当报酬;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及重要公益研究领域的分配扶持力度;政府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对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崇高荣誉。
要支持企业成为吸纳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主体。有效的技术创新不能离开市场和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能更准确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更准确了解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可能产生利润。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其技术创新成果主要由企业完成,技术创新人才也主要聚集在企业。但目前我国科技人才大量聚集在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远离市场,不能做出有效的技术创新成果。科技界内部脱离实际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许多学术研究依然是为了某种资格、荣誉、待遇。深究这种问题的根源,有学者自身的原因,例如为学术而学术的清高思想,纸上谈兵的夸夸之风,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各种人才分布和使用政策的导向问题,反映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吸纳科技人才主体的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还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在人才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加大投入。事实上,只有政府对吸纳科技人才进行自主开发的国内企业采取导向明确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有目的地增加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广泛吸纳科技人才的引导,不断健全企业吸纳和使用科技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实现企业作为科技人才吸纳和培养主体的作用,有效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人才分布和实现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只要真正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真正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