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城镇水务关键在技术
  • 大协作构筑起神舟飞天路
  • 农林植物也能替代石油
  • 加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 高新技术的源泉,自主创新的摇篮
  • 人类生存最危机的11个难题
  • 自主创新为巴西经济再添活力
  • 高速公路成为美国制造业的仓库
  • 从耕作开始的创新革命
  • 风电将给中国能源多大的惊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载人航天: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还是一个百姓吃不饱肚子的国家。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举世震惊的消息,表明这个曾在人类走向海洋和天空时掉队并因此遭受了巨大痛楚的民族,决心在人类向太空的远征中不再落后。 

      举国欢庆之际,北京京西宾馆里,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已在讨论中国该造怎样一艘飞船。 

      “当时已做出了精美的飞船模型,飞船名字叫‘曙光号’。”亲身经历了那次会议的研究员李颐黎回忆,根据当时的年份和月份,被命名为“714”工程。 

      但,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设计、制造水平,加上“文革”造成的动荡和破坏,我国还远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1975年,我国对载人航天的探索暂时停止了,“曙光号”最终只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图和一个个的试验中。 

      “现在看来这个决策真英明,那个时候如果搞,可能花很多钱也搞不成。”1968年进入航天界的戚发轫,在后来又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过程,并在神一至神五期间担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这位资深的航天专家指出,当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再次开始讨论载人航天时,时机已不容再失了:美国、前苏联、欧洲、日本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连印度、巴西等国也纷纷出台各自的高技术发展计划。 

      世界又进入了一个科技加速发展时期。此时,距中国“曙光号”飞船工程下马已近10年。 

      航天技术与空间探索,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一国的-、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影响。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有所为”的领域。 

      1986年3月,由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我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回忆说,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央-局常委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原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的汇报。并决定启动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晚了40多年,技术上却没有“代”差———中国航天人13年的心血,酝酿出这一步惊人的跨越 

      1992年,当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国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我压力很大,脑子里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在人家的飞船上天几十年之后,我们做出一个飞船来还能振奋人心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工程最初启动时的紧张与不安。 

      现实没有给中国航天人按部就班的从容。从零起步的中国航天人,要在设计和制造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做出一艘跨越国外40年发展历程的性能先进的飞船。 

      参加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的戚发轫,是在59岁这个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时接到飞船总设计师任命的。 

      “起点高,容量大,重量大,技术难度大。”深知此次挑战性质的戚发轫,面临的却是队伍尚未组建,地面试验设施缺乏,飞船总体方案还有待讨论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困难。“大家对于究竟要造怎样一艘飞船,比如三舱还是两舱,各舱体积多大,各舱段之间怎么排列、接口等问题,意见都不一致……” 

      千年梦想,千年-。中国航天人,就在一张白纸前一步步开始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努力。 

      没有像前苏联和美国在研制载人飞船时经历的体积由小到大,乘员从单人到多人,结构由单舱到多舱的发展历程,神舟飞船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载人飞船技术一步达到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没有遗憾的地方。”今天已白发苍苍的戚发轫说,比起国外的飞船,神舟还有一样重要的独创:航天员乘返回舱返回后,拥有电源、推进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轨道舱还可作为一个空间实验卫星,留轨工作半年,这也为未来的空间交会对接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我国的飞船是从零起步的话,已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送卫星上天和送人上天,完全是两个概念。 

      “过去发射卫星时,火箭的可靠性是0.91,就是说10次发射当中允许有一次失败,但发射载人飞船,要保证航天员生命的安全性,这个标准就得提高到0.97。”66岁的火箭系统总指挥刘竹生说,这数字上0.06的差别,却是载人火箭与非载人火箭的一个分水岭。 

      “一个元器件的可靠性从90%提高到97%,要进行200多次反复试验,其中不能出现任何一次故障。而火箭上有20多万个元器件。”刘竹生说,因此,在航天标准之上,他们又要求对产品进行“加严”。 

      这是一个在严格标准之上又增加了一重严格的标准。 

      “严格到什么地步?比如,火箭从发射到入轨,只有短短的600秒,但火箭的设计寿命却达到了546小时。”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此外,长征二号F型火箭还大量采用了先进的冗余设计技术。“假如一套系统出现问题,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套系统,使火箭运行不受影响。”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所说,载人航天这样的高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只在报纸上见过火箭逃逸塔发动机模样的设计者们,用了整整3年研制出的初样发动机,点火试车时,发动机喷管不到1秒钟就被烧穿了;历经三年半制造出来的飞船整流罩,结果超重900公斤,于是一切又重新开始……困难重重的登天路上,中国航天人以特有的战斗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系统级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 

      从1992年到2005年,艰难起飞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拥有大量先进设施的航天城,高技术集成的飞行控制中心,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越来越多的空间科学实验……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我国航天的每一步,都体现着中国式的神奇效率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太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一号其实是一艘初样产品。”戚发轫回忆说,实际上,那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首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利用这一机会,工程指挥部决定发射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借以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整个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一号设计了最小配置方案,飞船的13个分系统只采用了8个。 

      “让初样产品上天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戚发轫用“度时如年”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在飞船运行21个小时里的忐忑不安,“直到返回舱落地,我的心也才落了地。”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再次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希望飞上太空。这一次,飞船运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到了7天。 

      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那是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的第一次全面考核。”当时任飞船系统总指挥的袁家军说,在返回舱返回后,神舟二号的轨道舱按计划留轨运行了约半年时间,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升空。 

      与前两艘飞船相比,神舟三号对一些直接涉及航天员安全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提高。 

      神舟三号仍是无人飞船,但船上却有人的身影———“模拟人”。 

      “‘他’装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以及形体假人,能够模拟航天员呼吸和心跳、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重要生理参数,为航天员进入太空探路。”第一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宿双宁说,与美国、前苏联先把动物送上太空试验不同,“模拟人”是我国载人航天的一项创造,事实证明,“模拟人”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这是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载人航天涉及的各系统包括应急救生区全面启动,甚至连航天员的换洗衣服都给装上了。 

      前3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问题,在神舟四号上得到了彻底解决。 

      …… 

      一步一步,中华民族终于走到了梦圆太空的时刻。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在飞行21小时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两年后的金秋时节,神舟六号载着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再升太空,在为期5天的飞行中,他们脱下航天服,从返回舱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了空间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活动。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有限的国力,使中国航天人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可以发射近10次,甚至10多次无人试验飞船。我国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飞行,有很多东西只能靠第一次来检验。 

      “平均一年一艘飞船,而且每一次状态都有变化,这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与生产力量还不成熟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快的速度。”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太空,人类未来的疆域———载人航天的发展,已把中华民族带入了全新的发展平台 

      虽然乘坐神舟六号登上太空只是两个人,却预示着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已踏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从“五”到“六”,不过一个小小的数字增加。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大步。 

      “它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新时代。”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说,科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到的情况,需要人的直接干预。所以说,航天员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实验实现质的飞跃。随着下一步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等工作的逐步展开,广袤无垠的太空,将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 

      陆、海、空、天是人类活动的四大疆域。历史上,每一个新疆域的早期拓展者,都在当时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无可匹敌的优势。载人航天,已使我们国家的发展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起点上。 

      “人类已经迈入太空时代,但是,人类的太空探索才刚刚开始。”顾逸东说,太空为人类提供了高度、微重力、超高真空、无限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当然,还有更多的不知有多么广丰富的空间资源,可以肯定,人类会最终离开地球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来自太空的支持。当你手持遥控器在几十个频道间换来换去寻找合意的电视节目时,当你收听明天的天气预报时,当你在打电话或上网时,你已经在享受来自太空的服务了。而你餐桌上的可口的菜品,你生病服用的疗效显著药品,都有可能有来自太空的背景。 

      发展空间技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航天器已有4000多个。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中国的发展,也从航天事业中获益匪浅。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在不同方面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方便。 

      自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 

      新药品、新材料、新物种……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目前,已有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等大工程的带动,就不会有卫星通信、航天遥感、微电子等行业的发展。”王永志告诉记者,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太空资源是无穷的。 

      载人航天,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无限的可能。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