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城镇水务关键在技术
  • 大协作构筑起神舟飞天路
  • 农林植物也能替代石油
  • 加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 高新技术的源泉,自主创新的摇篮
  • 载人航天: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 从中国和印度的崛起看今日创新
  • 四大公司为何争与美国在线谈恋爱
  • 从耕作开始的创新革命
  • 风电将给中国能源多大的惊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技术做剑锐意进取—AMD的创新与发展

    R>  64位与双核两拳并举 

      近两年,AMD在64位和双核技术上不断领先,并且倡导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跟合作伙伴互利共赢。在全球范围内,AMD公司正引领着整个行业将64位技术推向普及,目前已经有超过2000家软硬件开发商、OEM和分销商宣布支持AMD64技术。在中国,支持AMD64技术的不但有HP、IBM、Sun、微软等国际巨头,更有联想、曙光、宏基、华硕、微星、清华紫光、神舟等国内主流厂商,还有中科梦兰、方佳电脑等新兴电脑品牌。 

      2005年5月,AMD再一次抢占先机,在全球率先推出双核技术暨产品,并在第一时间与中国信息产业分享这一技术。AMD的双核技术是真正在一个晶元(芯片)集成两个内核,内核之间可以高速通信,计算性能大幅提高。而且,AMD可以实现从单核到双核的平滑升级,不需要上下游厂商开发新的主板、电源、风扇等,最终为客户省钱。在中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AMD技术和产品的显著节能特性更具使用价值和深远意义。 

      支持“中国第一” 

      AMD公司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已经得到各行各业广泛采纳。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运行、目前中国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就是由2500多颗AMD皓龙处理器驱动的。它应用了AMD领先的64位技术,使它能同时运行64位和32位应用程序,节能性也非常好,并且能够平滑升级到AMD未来的双核技术,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这台计算机是中国人的骄傲,它使得中国的超级计算机首次进入全球前10名,并且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拥有10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它可以在20秒钟内实时完成1万个5000万瓦以上并网发电机组和22万伏变电站构成的全国电网电力安全评估,为避免类似美加大停电的电力故障提供决策支持;可以在10分钟内计算出上海证交所10年1000多支股票交易信息的200种证券指数;可以在1小时内,同时完成4次36小时的中国周边、北方大部、北京周边、北京市的2008年奥运会需要的气象预报计算,包括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精度1公里,即精确到每个奥运会场馆…… 

      不仅仅是上海超算,教育、石油勘探、电信、互联网、金融、制造等领域有许许多多的行业用户,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家庭用户,他们都是AMD64技术的受益者。2005年1月,AMD与联想、曙光合作,为河北省远程教育项目提供2.6万台基于AMD处理器的联想电脑和700多台基于皓龙处理器的服务器,每年服务的学生就达20万。 

      重视在中国发展的战略地位 

      AMD公司1993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那时,正是中国IT产业驶入“快车道”前夕。现任AMD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鲁毅智博士尤其重视在中国发展的战略地位,他说:“AMD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在中国取得成功。”基于这样的认识,AMD全面加强对中国的投入,从最早的产品引进,发展到重视战略性投资。 

      2004年9月,AMD大中华区总部在京成立,统辖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所有业务。中国半导体专家郭可尊女士出任大中华区总裁、全球副总裁。郭可尊女士曾出任中国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副主任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研究员,一直致力提高中国在国际IT界的地位。她多年来一直与中国的科学家、工程人员及政府官员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并致力为中国的企业及消费市场引进先进的科技,满足不断快速增长的技术需求。 

      近年来,AMD在中国孕育和构思了一个又一个与中国有关的合作与投资项目。2005年3月,AMDCPU封装测试厂在苏州工业园正式开业,它与AMD在1993年设立的闪存测试封装厂毗邻而立;2005年6月,AMD广西64位软件开发中心在南宁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充分体现AMD以先进技术支持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意愿。 

      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IT市场。AMD已充分认识到中国对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性,并且做好了扎根中国的准备。2005年10月,AMD全球董事会将首次在中国召开,AMD大中华区总部同时落户中关村,AMD要借此东风在与中国经济一起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快速、坚实前行。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