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城市的大气污染源于汽车尾气,带来人类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使地球气候日益恶化;在城市,80%的噪音由交通产生,汽车变成了毁坏环境的杀手。
不仅如此,汽车还直接伤害人类生命。在欧洲,每年约1000人中就有3人因车祸丧命或受伤。此外,汽车还消耗世界80%以上的能源,而由于车多拥挤、道路堵塞造成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欧盟每年约达生产总值的2%。
1998年,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城市的响应。随后,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南美和亚洲不少城市竞相效仿,使9月22日成为“欧洲无车日”、“国际无车日”。
“无车日”发起之初,就曾遭受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一年一次的“无车日”解决不了城市交通和环境污染问题。从这两年的情况看,“无车日”也有走弱迹象,如有的城市内划定无车区的面积比去年缩小了,参加的城市数量也在减少,有的国家还打算把“无车日”安排在星期天。
法国媒体也曾刊登过巴黎市民对未来20年巴黎市政建设规划的调查结果。对市内交通问题,82%的被调查者赞成限制私人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但是对限制汽车空间问题,规划中设想未来市区内的车位比例为2∶1,即两套住房一个车位,有53%的人对此反对,富人区的反对者更超过了60%。看来人人都同意限制汽车,但只是限制别人的汽车。
作为政府,就必须在个人方便与社会环保、能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权衡利弊,恰当平衡,并通过各种政策和法规加以落实。这个重任必须由政府承担。
为了克服汽车带来的弊端,各国政府做过多方努力。例如,英国伦敦征收进城税,使市内汽车流量减少了15%;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量、尾气二氧化碳及未燃尽碳氢化合物的含量有严格规定,否则不能进入销售市场,并从2000年起禁止销售含铅汽油;法国正在考虑把汽车环保标准系数与售价和保险费挂钩;许多国家都在研发燃料零污染的洁净车等。所以,即使“无车日”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人类为环保而斗争的本质依旧。
许多环保人士指出,“无车日”是通过鼓励市民放弃私家车改乘公交车、近距离出行步行或骑自行车这种软方式来增强环保意识,提醒人们保护环境要从每个人做起,它的精神意义远大于物质效果。
从城市发展经验看,要限制汽车数量就要从城市规划入手。城市规模不能过大,公共交通要优先发展。另外还有一个关于汽车的观念要转变:在亚洲一些国家,很多人偏爱大排量车,认为是身份的象征。欧洲人已经把开清洁的小型车作为时尚,因为微型车好操作,好停车,又省油,对空气的污染也相对小。
汽车终究是一种代步工具,而环境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正确处理好人与汽车的关系,才能享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