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压、高毒性环境与地球早期环境颇为相似。为什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仍有不少类似虾、蟹、海葵、藤壶等生命存在?生物学家认为,就此进行深入研究,对人们破解生命起源之谜颇有帮助;同时,医学界认为,从这些生物体中提取出的抗癌物,具有巨大的生物医药价值。
“当我们在电视屏幕前第一次看到,深水之下的电视抓斗抓起一大块硫化物时,当抓斗在热液喷口旁落下惊起群虾乱舞时,大家心里别提有多紧张和激动了。”科考船上仅有的两名女科学家之一、来自海洋二所的首席科学家助理韩喜球研究员在硫化物展品前充满感慨。
实验室里挤满了人,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操作员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近3吨重的电视抓斗,随着船在动力定位的控制下缓慢移动。电视画面清晰地显示着3000米海底的图像。这是不是硫化物?好像是!抓!电视抓斗的两扇大颌缓缓合拢……一个半小时后,在人们焦急地等待中,电视抓斗缓缓露出水面……抓的果然是硫化物!好大一块!人们发出惊呼。两个小伙子上前去抬,却怎么也抬不动,一称,足有200多公斤。
这非同小可的第一抓,收获之丰极大地鼓舞了全体科考队员和船员的热情。几个小时后电视抓斗开始第二抓,一鼓作气又抓到了300多公斤硫化物……
“环球科考的三大预定目标都已达到,并且还有所突破。”首席科学家郭世勤随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大洋一号”的现场科考,我国实现了在国际海底区域工作由单一的太平洋区域向三大洋的扩展,首次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并顺利完成了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科考装备的现场试验和验收。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