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新华社“大洋一号”10月19日电 当地时间18日17时30分(北京时间19日凌晨4时30分)左右,“大洋一号”科考船使用电视抓斗将200多公斤热液硫化物“抓”到了甲板。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从大西洋底采集到海底矿物样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志刚博士初步判断,这批样品来自海底热液喷口附近,是典型的热液硫化物。从3000多米深处采集到的这批样品呈现出黑、红、蓝、黄等多种颜色,有岩石也有泥,让在场的科考队员们欣喜不已。
热液硫化物是一种海底矿藏,采集到一定量的热液硫化物样品是此次大西洋科考的主要目标之一。
“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郭世勤介绍,海底有很多裂隙,海水从这里渗入地下,遇到地壳下的熔岩被加热至几百摄氏度,热水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受热后的海水又从地下涌出,与冷海水混合后,水中的金属就形成硫化物,沉积到海底,形成几千吨至上亿吨的块状矿床。热液涌出时还在海底形成像烟囱一样的奇特景观,周围生活着耐高温高压的生物群落,也极具科研价值。热液硫化物富含的金属,近年来引起国际学术界和采矿业的浓厚兴趣。
“大洋一号”科考船停泊地点处于西经44度98分、北纬14度75分。14时30分,在经过20个小时的海底地形、温度、盐度、深度的仪器探测之后,“大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