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着别人,委屈都藏在自己的肚子里。”说起曾老的为人,老伴张宜范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
中科院海洋所生物楼一楼118室,曾老的办公室,曾经是他生前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沙发还是那件沙发,杯子还是那个杯子,这里未曾改变的一切印记着曾呈奎“报效祖国,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感人故事。他曾放弃的美国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至今仍是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他选择了祖国,义无反顾。近些年,年事已高的他身体活动已大为不便,远在国外的儿子几次劝他移居海外,他总是笑而不答。他对二儿子曾云骥说:“你们的心思我知道,可是我的事业在海洋所,我的根在中国!”半个多世纪里,他除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拼搏在科研一线以外,还为我国和国际海洋学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堪称遍地桃李,满园芬芳。据不完全统计,仅他亲手培养的科技人才就达100多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秦松,复旦大学高才生,专业是基因工程。15年前,他有幸成为曾老亲手培养的最后一位学生。那年,老师已经81岁高龄。“当时,曾老看到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很有前景,就鼓励我从事这个方向,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他亲自确定的。”15年过去了,学生如今都带出了学生,秦松已成为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在以秦松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手里,海带基因工程育种课题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已成功申请到国际专利,推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成果。
对己俭朴,对人无私帮助。是曾呈奎这位杰出科学家和国内外知名社会活动家的真实写照。
“踏遍青山人未老”,曾呈奎虽然年近百岁,但他报国赤诚之心更红,慈善捐助热情更浓。他深情地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慈善捐赠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全社会,担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倡导慈善精神,营造关心帮助困难群体的社会风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去年12月21日,在民政部召开的2004年度全国“爱心捐助奖”表彰大会上,曾呈奎被民政部授予2004年度全国“爱心捐助奖”。
曾呈奎院士作为世界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我国海藻学的奠基人,自己收入并不高。几年来,他却从自己的工资、稿费和奖金中拿出近30万元,捐助学业有成的贫困生和困难群众。1996年,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中国生物志集体奖”12.5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中国孢子植物编委会。1998—2001年,他向灾区、贫困地区和希望工程捐款累计1.7万元。2001年,曾呈奎院士主动资助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名特困生。2001年,青岛市慈善总会成立,他捐款1000元。2002-2004年,已捐款4万元,用于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中的助学、助困活动,在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曾老这么大的科学家会是这么一个节俭的人,他的节俭让人吃惊!在曾老的家里,担负曾老护理工作的保姆郑立妍说起曾老的节俭时泪眼婆娑:“3分钱一张的卫生纸,曾老会把它撕成3份用,你敢相信吗?”郑立妍从曾老的书房拿出一叠折得整整齐齐的小块卫生纸给记者看———原来一张卫生纸只能擦一次鼻涕,曾老说太浪费,撕成3份就可以用3次了。郑立妍说,这样的小纸巾曾老和夫人已经用了几十年了,曾老很为自己的这项“发明”自豪。
去年12月21日,躺在病床上的曾呈奎荣获国家民政部授予的“2004年度全国爱心捐助奖”,这是他在世时获得的最后一项荣誉。去年12月10日,曾呈奎经过一次抢救苏醒过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催促老伴张宜范打电话,向慈善总会再捐助2万元;今年1月12日,曾呈奎逝世前的第6天,当得知印度洋地区发生海啸灾难时,他和家人特意委托别人,代他捐上1000元。这是曾老生前的最后一次捐款。在弥留之际,他的心中牵挂着人民,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
在青岛市慈善总会,记者看到了一封来自青岛大学的感谢信。两名学生一个叫张鑫,一个叫张勇,是信息工程学院2004级本科毕业生。4年前,曾呈奎院士作为市慈善总会创始人之一,主动拿出几千元定向资助这两位来自省内贫困地区的学子。去年6月24日,享受了4年慈善助学金的两位大学生,得知资助他们的是曾呈奎院士后,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给慈善总会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曾爷爷的感激之情。他们表示:“绝不辜负期望,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为更多需要救助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