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我国科学家首次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底微生物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发现在该区海底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由微生物完成的甲烷代谢和硫化物代谢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海底微生物可能是影响“暖池”区平均水温变化,进而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见天日的深海,“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规律并不适用,能量更多来源于无机化能合成作用,而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它们在深海物质能量循环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热液”和“冷泉”区域中。“热液”区的典型特征是大量喷发着高温含矿热液的“烟囱”;而在“冷泉”区,冷海水不断地从海床深部渗出。
从事该课题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曾润颖告诉记者,已经有研究证实,低纬度海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举足轻重,特别是多年平均表层水温超过28摄氏度的西太平洋“暖池”区。该“暖池”位于从太平洋西部到印度洋东部的赤道两侧,是世界上海水加热最强、向大气输送辐射热和通过蒸发输送潜热最强的海区。从此处上升的气流形成三大环流圈,通过季风和厄尔尼诺控制着地球上的气候,是气候系统的“引擎”。而“暖池”区深海沉积物中的碳、硫循环释放出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温室气体,对上层海水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影响。但是之前国际上还未对该区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开展分子生态学研究。
曾润颖等研究发现,“暖池”区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