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日模拟把CO2封存深海的效果
  • 国家海洋一所破解经典难题 准确率提高近30%
  •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前景看好
  • 专家们提出海水淡化产业 让淡化海水更便宜
  • 给海洋施铁肥可促进CO2吸收
  • 海水提取钾肥有新法
  • 海底微生物也可能影响气候
  • 日无人深海探测器成功续航220公里
  • 海底无鱼区揭秘
  • 人类可以生活在海底吗?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海洋死亡地带增多 保护刻不容缓

    ,相当于一个爱尔兰。 

       各国需携手合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说:“人类仿佛处于一个巨大的全球化学实验之中,化学肥料的低效和过度使用、未经处理的垃圾以及工厂和汽车不断排出的废气等等,导致了这个全球性的实验。另外,这些污染源产生的氮和磷也在排往江河以及其他沿海环境,甚至充斥在大气之中,这一切会对人类造成令人担忧的、甚至是无法逆转的后果。除非人类能采取紧急措施对付‘死亡地带’,否则它将迅速扩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事务官员玛里昂·切尔托认为,除了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之外,“死亡地带”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鱼类。沿海水域有很多鱼卵,很多鱼在游向深海之前也在沿海水域停留很长时间,甚至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切尔托还说,虽然政策制定者已经知道这一状况,但是并不了解其严重程度。

        “死亡地带”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无法估算,但肯定是个不小的数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此份报告后,也敦促各国能够携手合作,采取得力措施减少排向沿海水域的污染物,同时能沿着海岸线种植更多的森林、草地等,以帮助吸收氮气污染物质。 

       最糟后果:海洋成死水 

      由于阳光只能到达海面下几米深的地方,深深的海底极其缺乏阳光、养料和氧气,因此海底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这也影响了海洋生命的结构。幸运的是,海洋偶尔也会形成一些“绿洲”,当海底的暖流和寒流相遇时会像油和水碰到一起一样形成断面,这时很容易俘获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吸引浮游动物的“光临”,小鱼来吃浮游动物,大鱼、海龟、海鸟也相继而来。类似的连锁反应也发生在海底山脉、大陆架和深层冰冷海水的上升流中。但是在广阔无垠的海洋,这种生命“绿洲”的数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十分宝贵。而“死亡地带”则是海洋生命“绿洲”的最大杀手。

        和“死亡地带”一样臭名昭著的,就是人类的过度捕捞。根据世界鱼类状况报告,在过去50年间,由于过度捕捞致使大型食肉型海洋动物(如金枪鱼和鳕鱼)的数量减少了90%。尽管科学家已经知道人类的捕捞速度超过了鱼类的自我补充速度,但这一全球性的数据仍然令人震惊。因此环保人士疾呼,必须立即采取挽救措施,否则一批人们所熟悉的鱼将永远成为记忆中的名词。

        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学家拉利·克劳斯说:“生态系统的巨大改变不可能不带来连锁反应,最坏的后果是,海洋最终将成为没有生命的死水。”

    新闻链接:海洋与人类 

      人们常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命起源于海洋,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是细菌、蓝藻、一些单细胞组织,逐渐从海洋向陆地发展,又从猿到人,因此海洋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地球71%的面积是海洋。海洋能够吸收太阳能,太阳能的4/5被海洋吸收以后,再慢慢地向外发散能量。所以人类的热能、清洁空气来自于海洋。同样在海洋里有很多生物,海洋就是通过海洋中的植物吸收太阳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结果就产生了人类生命所需要的氧气。地球上的氧气大约70%,也就是每年360亿吨的氧气是从海洋产生的。除了产生氧气以外,它还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大气的60倍。 

      整个地球水的循环,最主要的一个源泉是来自于海洋。人类生存所需的淡水主要是来源于海洋。每年海洋蒸发44亿立方千米的淡水,通过降水再返回到陆地。

        人类的很多食物也是来自于海洋的。海洋里有22万多种生物,它给全球提供了22%的蛋白质,是人类的食物资源,也是药物的资源。同时海洋也是矿产的重要来源。据现在不完全的统计,海洋石油有135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立方米,这是很重要的能源。海洋矿产资源要比陆地上蕴藏的资源多40~100倍。海洋还有很多再生能源,风力、波浪,还有潮汐能,涨潮、落潮。另外海水的表层和底层热的温差能,盐度能都可以用来发电。海洋的资源,海洋的环境,对人类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张楠整理)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