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目前已发现新生代油气沉积盆地或盆地群39个,沉积层厚度3000米至15000米,总面积约达64万多平方公里。具有油气盆地多、分布广、厚度大、保存条件好等优良的油气成矿地质条件,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同时还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完全具备油气勘查开发的条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并将其作为未来能源的储备基地。但目前我国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水平还比较低,比如渤海、东海到底有多少石油储量并不十分清楚,每年海洋石油开发总量不足300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秦蕴珊指出,现在深海油气勘探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关键就是资金的问题,在海里打一口钻井的费用是在陆地上打一口钻井的费用的10倍。虽然在海洋里进行石油勘探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秦蕴珊却认为,我国政府在海洋研究领域应给予巨大的投入,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大海域油气勘查开发的力度,缓解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对油气需求的紧缺,我国未来的能源出路在海洋。
催生海洋经济
作为国家“863”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对开发海洋可谓情有独钟,与记者一见面便一一细数开来。相建海说,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供应短缺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相建海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温床、资源的宝藏、五洲的通道、国防的屏障。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将海洋列入《21世纪议程》,并提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生物资源、能源、水资源、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基地。按照国务院《海洋经济发展纲要》的要求,海洋经济必将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海洋可为人类提供20%的动物优质蛋白质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全球90%的货物运输也是在海上进行的。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年海水直接利用达到500亿~800亿立方米,而海水淡化则成为未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海洋经济有巨大潜力。
相建海说,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海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基础上的。如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还比较高,只有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来降低能耗,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这样才能提高海水的利用率,并使其走入百姓家庭。相建海指出,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规划好、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海洋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础研究需要持续支持
海洋在气候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海气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会给沿海和内地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全国人大代表,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气候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长期以来十分关注大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进入90年代以后对大洋气相互作用研究速度却明显慢了下来。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给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03年我国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80.5亿元,加强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对于提前预报和防范海洋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敦欣说,基础研究需要给予持续的支持,特别是对重大气候灾害这样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更应该如此。研究发现在西太平洋地区存在的一个暖池,它与厄尔尼诺和南海季风的形成密切相关,而南海季风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华南、华东地区的夏季降水。基础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提高人类的减灾防灾水平,对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胡敦欣强调,在目前国家投入的研究经费还很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注重研究质量,不能搞雷同的研究或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要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