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海洋-化学元素的故乡
  • 四个大洋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 科学家发现新大气污染源
  • 环保餐具要上奥运餐桌
  • 十一五全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正式启动
  • 鱼儿池中吃淤泥
  • 海洋探测技术方兴未艾
  • 你知道海洋农业吗?
  • 海洋灾害有哪几种
  • 海洋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首钢搬迁新机遇新起点新气象

      首钢2号焦炉退役只是一代焦炉使命的终结,首钢一方面按步骤实施北京石景山地区钢铁生产能力的压缩,一方面积极进行河北曹妃甸新钢铁基地和北京顺义冷轧薄板生产线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渤海之滨的曹妃甸,一个按照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设计,引进最先进的干法熄焦工艺和煤气脱硫净化工艺技术的现代化焦化生产线已经绘好蓝图。根据首钢京唐公司项目的整体规划,兴建曹妃甸焦化厂分两步实施,2008年上半年将建成两座60孔7.63米焦炉及干熄焦、化工产品回收、煤气净化、水处理等配套工程,2010年达到4座60孔7.63米焦炉及配套工程的规模。 

      新首钢环保是起点 

      搬迁使首钢获得了新的机遇,站在了新的起点,这个新起点的标志就是先进。据介绍,首钢曹妃甸焦化厂以“先进、节能、降耗、环保、自动化水平高”为原则,共采用33项先进技术。其中,曹妃甸7.63米特大型焦炉将采用干熄焦技术,回收热能产生蒸汽并发电;采用焦油渣回送技术,超级离心机分离出来的焦油渣通过高压活塞泵输送到煤塔下部的称量漏斗中,回送焦炉炼焦;采用海水直流冷却工艺,每小时节省新水用量353立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8%;采用干法除尘技术,干熄焦和推焦过程粉尘排放浓度每标准立方米小于20毫克;采用真空碳酸钾法配制硫酸工艺,脱硫后煤气中硫化氢含量达到每立方米200毫克以下,且没有废液产生;采用焦化污水超滤、反渗透深度处理技术,深度处理后,水质达到COD每升小于等于30毫克,氨氮小于0.5毫克;采用PROven控制技术,实现无烟装煤。一系列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使首钢曹妃甸焦化厂在节能、降耗、环保、自动化水平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循环经济首钢的希望工程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焦化厂只是一个缩影,多年来,首钢一直坚持把抓好环境治理视为企业的“希望工程”和“生命工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995年以来,累计投入20多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53项,2005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比1995年降低了78.7%、86.6%、76%,吨钢能耗、吨钢耗新水等指标也大幅度下降,绿化覆盖率已达38.55%。 

      在循环经济方面,经过一年多努力,首钢通过自主创新,运用双膜法脱盐工艺实施外排水回收工程,获得了显著成果。刚刚投入试生产的这一项目,预计年回收水量450万吨,厂区污水将全部实现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可达800万元以上。首钢建成世界上首台220吨全烧高炉煤气高温高压电站锅炉,成功地将低品位的高炉煤气转化为高品位电能,全年可生产蒸汽57.6万吨、发电4320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7.6万吨。首钢对一、三焦炉熄焦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惰性气体吸收红焦显热发电,消除了湿法熄焦粉尘无组织排放现象,每干熄1吨焦炭又可以产生500~560千克中压过热蒸汽,干熄后的焦炭机械强度、耐磨性、筛分组成、反应性及反应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首钢先后在型材厂和中厚板厂各完成一座蓄热式加热炉改造,其中,中厚板厂2号加热炉通过采用新技术,单耗由原来的56千克标准煤/吨钢降至44千克标准煤/吨钢,产量由原来的75吨/小时提高到最大产量120吨/小时,并减少了噪声污染和其他气体污染的排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月20日,首钢举办以“繁花似锦的月季,创新发展的首钢”为主题的第三届月季园赏花会,首钢总公司环保产业事业部总工程师廖洪强博士当选“首钢之星”环保绿化形象大使。环保大使的评选是对全体职工的号召,也是对全社会的庄严承诺。廖洪强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带动更多人关注、改善环境,积极解决企业生产过程带来的环境影响,推广节能降耗的新技术,进行清洁生产,肩负起企业的环境责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首钢。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