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臭氧(O3)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在大气圈的平流层中,距地面15~35公里的高度上有一个臭氧含量较高的臭氧层,它好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有效地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北极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及其生存环境的主要危害是:大量的紫外线直接辐射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减产,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科学家认为,臭氧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氯氟烃(如氟里昂)和含溴卤化烷烃(哈龙)等气体引起的。氟里昂在自然界不会自己产生,而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扩散出来的。它用于制冷装置的冷冻剂、气溶胶、有机溶剂和泡沫发泡。哈龙用于作灭火剂。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正采取措施,逐步淘汰氟里昂和哈龙等破坏臭氧层的有害物质。 一位美国的环境科学家曾预测: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75年,全世界将有1.5亿人患皮肤癌,其中有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