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请吧,我的好衣裳!
  • 俄查明进步飞船未顺利提升空间站原因
  • 我国科学家构想空间风暴计划
  • 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顺利入轨
  • 日本明春可能再次发射H2A火箭
  • 俄研制出保护航天器新方法
  • 风云二号卫星收到可见光云图
  • 美国宇航局计划发射可自动与卫星对接的飞行器
  • 卡西尼号传回土卫六表面照片
  • 美国起源号坠入沙漠原因查明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生物钟

    然的昼夜之分,也没有任何确定时间的仪器。但是,这位科学工作者仍能基本上同地面上生活的人一样,按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周期安排自己的活动。

      无论在宇宙飞船中,还是在核潜艇中,人们都得在密闭舱里呆很长的时间。在这里,没有人们习以为常的昼夜交替。在潜水艇里,“黑夜”与“白昼”由电灯开关来控制,使在潜水艇中生活的人能够同陆地上生活的人的睡眠习惯一致,否则,就会使他们睡眠不好,而感到精疲力尽。飞船离开地球以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大气压的变化,温度的起伏和其他因素都远远抛在后面,在这种条件下,也必须使宇宙飞船上的仪表和控制台的工作制度符合地球上的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循环。

      人们从充塞雨滴的微生物到高等动物以至人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中,都找到了这个生物体活动的周期性的节律。于是,有些科学家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凡生物体的活动都是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的节律的。”现代科学表明,某些生物测量时间的准确性是很高的。现今通常把生物这种测量时间的本领叫做“生物钟”。生物钟已被概括为生物有机体的一个特征。

      请问:“凡生物体的活动都是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的节律的”这个结论,是运用什么推理形式获得的?


    生物钟(答案)

    这个结论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来的。

    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结论的推理。比如,鲁迅先生在讲述人的“经验”的作用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一种草药,人们会发现它能治好某种疾病,都是由于前人无数次经验(成功的与失败的)的积累。一种草无意中治好了某一种病,第二次、第三次,……都治好了这一种病,于是人们就把这几次经验积累起来,做出结论说:“这种草能治好某一种病。”这样,一次次个别的经验的认识,就上升到对这种草药能治某一种病的一般性认识了。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就运用了归纳推理的推理形式。

    上述的推理过程,用公式可表示为:

    S1是P

    S2是P

    S3是P

    (S1 S2 S3是 S类的分子)

    所以,S是P

    本题中,有些科学家所以能从某些生物活动是按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的事实,得出“凡生物体的活动都是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的节律的”这个结论,就是运用了归纳推理的推理形式。这一推理的大致思维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鸡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牵牛花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青蛙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雁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雀雕鹭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砂蚤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豆、豌豆、三叶草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人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鸡的活动、牵牛花的活动、青蛙的活动、雁的活动、雀雕鹭的活动、砂蚤的活动、豆的活动、人的活动……都是生物有机体的活动)

    所以,一切生物有机体的活动都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律

    归纳推理是运用得极其广泛的一种推理形式。在客观事物中,个别与一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个别表现一般,一般又寓于个别之中。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从认识个别的事物开始,进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然后,又以一般规律为指导,再回来更深刻地认识个别事物。即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循环往复……而与之相适应的推理形式,前者主要是归纳推理,后者主要是演绎推理。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