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学家首次观测到B介子纯轻子衰变现象
  • 散裂中子源今年启动2011年建成
  • 科学家拍摄下纳米级磁性半导体图像(图)
  • 浅谈反物质
  • 碳纳米管技术首次检测出太赫兹光子
  • 美成功制造出平面离子陷阱
  • 生物分子手性原则是什么?
  • 科学家发现电荷-宇称-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迹象
  • 信息时代的光子技术和光学产业
  • 超重元素岛研究取得突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德国《应用化学》发表我国稀土轮簇研究成果

    作用使第一配体的配位模式减少,进而构建不同于十四核稀土团簇的稀土簇骨架,则有助于人们理解空旷骨架的形成机理。实验中,他们选用具有多种可变配位模式的邻苯二甲酸为第二配体,其螯合配位可稳定晶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稀土簇。通过探索,首次成功地合成了二个含有三十六核稀土轮簇(Ln36:尺寸达2.88 nm)单元的聚合物,突破了目前十五核稀土轮簇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中第一及第二配体的作用截然不同。虽然第二配体的配位模式多达15种,但仅以一种配位模式通过螯合作用来稳定三十六核稀土轮簇,轮簇间通过共用四核的稀土-羟桥单元形成二维层状簇聚物;结构中第一配体的配位模式由十四核稀土团簇结构中的四种减到两种,并且充当桥联配体连接层状三十六核轮簇聚合物及三核过渡金属簇。结构中第一及第二配体高度“协同配位”构建了三明治型三维空旷骨架,该骨架具有多种交叉孔道。Angew. Chem. Int. Ed.审稿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本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了新颖配位模式的配体和簇单元,而且这些发现在构建拓展孔状无机固体方面提供了新的指导。

      此外,在混合配体的异金属配聚物中首次提出了“协同配位”的想法,期望“协同配位”能够在混配体配聚物的设计合成及相关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本文中不同的稀土与过渡金属簇单元间的有效联结构建了新颖的空旷骨架结构,为今后进一步以不同属性种类的簇单元构建大孔或超大孔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