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以色列暗物质研究取得进展
  • 居里夫妇的实验
  • 《大科技》:生命为何偏爱螺旋结构
  • 中国科大在单分子选键化学研究领域获重大进展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进入第二阶段
  • 美首次绘制出宇宙暗物质分布图
  • 美科学家首次实现原子和光子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 什么是地质年代?
  • 果子面包
  • 寻找和制造反物质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我国在美学者发现奇特新粒子

    新华社合肥8月10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了解到,据美国国家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日前报道,著名国际实验合作组BaBar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粒子Y(4260)。该粒子是由中国科技大学校友叶树伟博士和娄辛丑教授发现的。
     
      叶树伟于2004年首先提出在初态辐射过程寻找新粒子,并于今年完成了这一发现。这种初态辐射方法是由娄辛丑教授于1999年—2000年开发并验证的新方法。今年7月8日,叶树伟博士向高能物理界报告了这一新粒子的详细发现过程。该报告吸引了众多著名物理学家的浓厚兴趣。 

      Y(4260)看起来像由一个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即粲偶素。第一个粲偶素J/y就是由丁肇中教授和BurtonRichter教授分别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和SLAC独立发现,并为此于1976年同时荣获诺贝尔奖。但现有分析显示,Y(4260)具有普通粲偶素所不具有的性质。物理学家据此推测它的结构更为复杂,可能是由一种名叫D介子的粒子组成,也可能是四个夸克的合成体。 

      中科大近代物理系专家认为,目前物理学家对Y(4260)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Y(4260)和其他前几年发现的DsJ(2317)、DsJ(2458)、X(3872)、Y(3940)一道使科学家目前对大自然的理解面临新的挑战,并可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