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1日电 今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等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性传输的试验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这一成果表明,我国在多粒子纠缠态的研究方面成功超越了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
粒子中出现的“纠缠”现象,被爱因斯坦称之为“遥远地点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多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是近年来国际上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进行远距离的量子密码通信或量子态隐性传输,必须让距离遥远的两地共同拥有最大的“量子纠缠态”,也必须掌握量子纠错这一最为关键的技术,但要实现普遍而且适用的量子纠错,仅仅靠已经发现的三粒子和四粒子之间的纠缠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必须同时把五个粒子纠缠起来,并且加以相关控制才行。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等经过不懈努力,利用五光子纠缠源,成功地演示了一种更新颖的量子态隐性传输,即“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性传输。在实验中,他们在不确定选择某个粒子作为量子态输出终端的情况下,先将一个粒子的量子态隐性传输到另外多个纠缠着的粒子上———尽管这些粒子分别在相距遥远的不同地点,但他们发现只要通过适当的操作,仍然可以将输入的量子态在任意选定的一个粒子上读出。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