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众所周知,物质是有质量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质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日本学者近日在实验中发现了“夸克凝聚”现象存在的证据,向解开质量之谜又前进了一步。
根据现有理论,组成物质的已知最小单元——夸克本来是没有质量的,宇宙大*发生时,受一种称为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的影响,夸克才开始有质量。物质中的每个质子和中子都是由3个夸克组成的,但是3个夸克的质量之和只占了1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2%,剩下98%的质量从何处而来,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为了解释这一点,科学家推测存在一种“夸克凝聚”现象,即构成质子的夸克与其它不同性质的夸克成双成对地拥挤在质子周围,正是这种“夸克对”赋予质子以更大的质量。理论预测认为,夸克对的密度在真空中最大,其密度与温度和压强成反比。
东京大学早野龙五教授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夸克对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强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综合7日的《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报道,早野教授等人用德国重离子研究所的加速器,使由2个夸克组成的π介子进入锡原子核,通过测定π介子和锡原子核之间引力的强度,推算出夸克对的密度。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从而间接地证明了“夸克凝聚”现象的存在。
科学家认为,这次实验证明,由希格斯玻色子产生的质量,会因“夸克凝聚”现象进一步增加。相关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