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的喷口,并抓取相关样品和资料。
“它们将成为首次由中国人发现的海底黑烟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利民谈及于此,颇为激动。他说,自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发现“海底黑烟囱”以来,全世界范围内至今已知的“海底黑烟囱”已达200多个,但没有一个是由中国人发现的。目前,有关洋底热液区资源和相关的科学问题已成为当今海洋科学研究领域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国际大洋中脊综合研究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多项国际研究计划的重点科学目标。美、日、德、法、英、俄等国家多年来的持续调查,已在此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对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深海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海底管理局目前正在讨论《关于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和富钴结壳资源勘探规章》,将有可能于近期出台并成为各国申请相关资源矿区的依据。”张利民说,我国作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成员之一,如果缺乏相关发现和研究做支撑,将使自身处于不利地位。
张利民还说,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家在开展有关“海底黑烟囱”的研究时,不得不面对“拿不到样品”的尴尬局面。直到近一两年,随着我国大洋科考和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尤其是2005年环球航次的顺利开展,这一制约我国相关研究的瓶颈才逐渐被打破。
“我认为,在19航次之后,这一瓶颈将被彻底打破。”张利民显然对此充满信心。他说,按照国际上不成文的规定,谁发现了新的洋底热液活动区,谁就拥有了它的命名权。“在今年,‘海底黑烟囱’一定能烙上‘中国印’!”
此次科考计划220天,从1月8日始,分6个航段,至8月15日结束。共有国内外15个单位130多人次参与。调查区域涉及西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部分海域。除海底热液系统的资源探查及相关的科学与环境调查之外,还将继续对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其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调查。
新华社发
上图:1月8日上午,“大洋一号”科考船从青岛团岛码头起航。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