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但“幸福”却是个既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
科学家们还试图揭开产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础,精神心理学家们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褶皱,因为他们认定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其生理机制无疑根植于大脑中心,而实际上他们也已通过实验证实:幸福者的大脑左前方叶显示出的“脑电流”更强,相反在大脑右前方叶中显示出较强的“脑电流”多是那些精神抑郁或沮丧的人;而遗传学家则在通过努力找到能唤起幸福感的基因,以及忙于论证遗传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是否能起决定作用。其实,主要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幸福学”研究者们近些年来更是获取了许许多多的科学新发现。
金钱的多少不一定与幸福成正比。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以美国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为对象做了以“幸福指数”为专题的比较调查,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数字,1代表“我感觉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是5.8,不算最高,而流浪汉的幸福指数为2.9。其实5.8并非很高的幸福指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