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2004年夏组织国内40多位海洋研究专家对我国的南海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科学考察。我和游威是唯一被允许登船的媒体考察队员,并用镜头全程记录了整个考察中的科研活动。
我们跟随科研人员从计划的位置潜入南海水下。科研人员开始寻找珊瑚、海绵、甲壳类动物,进行生物采样。我们在水中调整好灯光和白平衡后,开始跟随拍摄采样的过程。水中生物采样并非想像中捕鱼抓虾一般简单,科研人员对样品精挑细选,一般只对稀有的和有研究价值的物种感兴趣。采到的样品被装进透明塑料袋,并用呼吸器往里面充上空气,用绳索串起来,铺在一片白色的沙地上。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塑料袋,装着五颜六色的物种,漂浮在水中随着海流摇头晃脑,在镜头里分外好看。
有一回,我们一口气下到了42米。这个深度的海洋安静了很多。珊瑚不再是茂密的丛林,取而代之的是分布稀疏、个体巨大、生长了千百年的大型柳珊瑚和原始生物海绵。柳珊瑚也被称为海扇。它从根部张开一张薄得半透明的扇面,半径足有两米,亭亭玉立地舒展在水中。在深海,日光里的红光几乎完全被过滤了,所以水下的景物在自然光中看起来都是灰蓝色的。正像我们平时在陆地拍摄遇到色温高时,调白不合适的镜头呈现偏蓝的效果。而我们带到水下的HID潜水灯如同两盏汽车大灯一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