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世界军史上五大藏宝的不解之谜
  • 陕西安康村民恶战*蜂
  • 东非惊现食人血蜘蛛 猎食方式高明安全省力
  • 2005世界十大惊人预言
  • 东航客机邂逅不明飞行物 飞行速度快底有托盘
  • 佛教四大名山
  • 佛教四大名山中的道教文化现象初探
  • 宇宙第一缕曙光被发现
  • 佛祖释加牟尼千年舍利发现始末:玉棺现真身
  • 震撼!世界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信息

    25位宇航员皆遇UFO 恐惧使美俄30年不登月<%=id%>

    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30多年来,美国、苏联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25名飞往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发现过不明飞行物,对外星强大科技的“畏惧”,促使美国宇航局(NASA)放弃了载人登月任务。


      25名宇航员都遇到过月球UFO?

      1973年,NASA第一次公开了登月任务的一些结果。在一份秘密声明中,NASA称,所有25名参与“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空遭遇过不明飞行物 UFO 。美国前登月计划负责人韦赫·冯布朗生前称,数次“阿波罗”登月任务都遭到某种地外神秘力量的监控。1979年,美国NASA前通讯主任莫里斯·查特连称,宇航员在月球上空和不明飞行物相遇是一件“平常事”。

      “恐惧”使美苏30年没有再登月

      一种阴谋论观点认为,人类所有“载人登月任务”在30年前突然中止,是出于对在月球上存在的外星力量的恐惧。阴谋论者认为,月球是外星智能生物研究地球的最好平台,它距离地球不算太远,并且月球的一面永远面对地球,这意味着外星生物可以安全地栖身在月球的另一面。UFO专家称,月球黑暗的另一面有好几个外星生物基地,今年,日本天文学家就在月球表面拍摄到了好几个500米到1000米长的黑色物体,它们以Z字形的运行轨迹快速穿过月球表面。

       NASA档案证明月球“空心说”

      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柴巴可夫和米凯·瓦辛甚至认为月球是“空心”的,他们认为月球是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NASA一份解密档案显示,月球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真是“空心”的:1970年4月,“阿波罗”13号飞船服务舱里的液氧贮箱突然过热导致*,接着一截15吨重的火箭金属部分坠向了月球表面,设置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到了长达3小时的震荡余波。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声音只能持续一分钟左右。

       稀有金属引各国重燃探月热情

      尽管月球上存在许多谜团,然而月球上同时也存在许多贵重的稀有金属,让人类很难抑制探索月球的欲望。月球上充满了钨、钛、铝、镁和其他地球上罕见的稀有金属。此外,月球上还富含氦 3同位素,这在地球上是非常昂贵的产品,氦 3同位素是未来能源工业的完美元素,科学家称,在氦反应堆的帮助下,人类甚至能够进行星际旅行。因此不难解释在沉寂了30多年后,世界各国终于在长远利益和科学前景的驱使下,再次燃起了探索月球的热情。


    新闻链接

       2029年4月13日小行星“吻”地球

       美国天文学家最近宣称,一颗直径为400米的小行星将在20年后的某天,有可能与地球表面相擦,从而危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天文学家经过观察后认为,这个被称为“阿波非斯”的天体确实如美国天文学家所称,将于2029年4月13日,与地球擦肩而过,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仅为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1/10,而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则是“阿波非斯”最有可能的碰擦处。


      现在,各国的天文学家都在详细记录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和它与地球接近的进度,以判断它是否存在撞击地球的几率。记录显示,“阿波非斯”将在2007年至2012年之间,开始进入接近太阳的轨道区。而一旦“阿波非斯”进入这一轨道区域,天文学家将无法正常观察它的行踪和动态。

      为此,世界天文学家最近共同商议,准备策划一个自由航天任务,在2013年或者2014年之前,为“阿波非斯”装上一个无线电发射机。天文学家便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跟踪观察这颗小行星,从而作出更加精确的判断。美国航天局专家还计划,在适当的时候发送一枚核能火箭,破坏或者大幅度地改变“阿波非斯”的运行轨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